[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的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95003.9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48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富友;刘青昀;冯玮;吴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中山泰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33 | 分类号: | G01N33/533;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赵徐平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红外 发光 稀土 纳米 材料 免疫 层析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的免疫层析检测方法,以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作为免疫荧光标记物标记识别抗体,进行免疫层析检测;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具有如下特征:(1)激发光和发射光均位于700‑1700nm的近红外光区域;(2)激发波长小于发射波长,为正斯托克斯位移发光,且斯托克斯位移大于150nm;(3)荧光量子效率QY高于1%;(4)荧光寿命大于10微秒;(5)光稳定性优于有机染料。使用本发明方法进行免疫层析检测,荧光标记物的稳定性更好、荧光发射更强,检测结果具有更好的重复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免疫层析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的免疫层析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血液等生物样本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和散射远弱于可见光,且生物样本在近红外光区域内无明显的自发荧光,使用近红外作为检测信号可以降低背景干扰、减少信号衰减。因此,近红外发光材料逐渐被应用到免疫层析领域中。
目前大多数研究人员选择近红外发光有机染料用于免疫层析;然而近红外有机染料在水溶液中发光量子效率通常非常低,且光学稳定性差,主要表现在易出现光漂白和光降解等现象,不可长时间放置在正常灯光照射下;此外,近红外有机染料化学稳定性差,配制成溶液极易分解,不能长时间保存,通常会带来发光强度的衰减或者发射波长的位移。因此使用近红外有机染料作为荧光标志物时需要更加苛刻的检测条件,且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差。
与之相比,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稳定性良好,且发光强度几乎不受溶剂、光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近红外免疫层析的高灵敏检测。然而现有的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发光量子效率非常低,通常低于1%,材料的发光亮度非常有限,对免疫层析检测的灵敏度会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如何将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应用于免疫层析检测中,提供一种背景荧光低、检测信噪比高,检测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正斯托克斯位移发光的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作为标记物进行免疫层析检测;与已有的近红外免疫层析方法相比,其荧光标记物的稳定性更好、荧光发射更强,检测结果具有更好的重复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的免疫层析检测方法,以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作为免疫荧光标记物标记识别抗体,进行免疫层析检测;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具有如下特征:
(1)激发光和发射光均位于700-1700nm的近红外光区域;
(2)激发波长小于发射波长,为正斯托克斯位移发光,且斯托克斯位移大于150nm;
(3)荧光量子效率QY高于1%;
(4)荧光寿命大于10微秒;
(5)光稳定性优于有机染料。
优选地,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激发光波长为730±10nm、800±10nm、915±10nm或980±10nm,发射光波长为890±50nm、980±50nm、1060±50nm、1150±50nm或1530±50nm。
优选地,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荧光寿命大于10微秒。
进一步优选地,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荧光寿命大于100微秒。
优选地,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尺寸小于200nm。
进一步优选地,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尺寸小于80nm。
进一步优选地,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斯托克斯位移大于500nm。
优选地,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包括内核,并且内核为无机基质掺杂离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中山泰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复旦大学;中山泰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50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