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污泥浆料提高陶粒外釉质层厚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90838.5 | 申请日: | 201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09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彦龙;方飞远;杨天华;李润东;王伟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3/132 | 分类号: | C04B33/132;C04B33/135;C04B33/24;C04B38/06 |
代理公司: | 21229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甄玉荃 |
地址: | 110136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泥浆料 烧结 陶粒 釉质层 陶粒产品 生坯 污泥 恒定 润湿 粉煤灰 成型压力 鼓风干燥 光滑平整 机械研磨 加压成型 均匀包覆 空气流速 涂料领域 污泥物料 重量份数 煤矸石 复配体 后冷却 水混合 压片机 原料柱 包覆 过筛 目筛 制备 成型 | ||
本发明属于涂料领域,涉及一种利用污泥浆料提高陶粒外釉质层厚度的方法,通过如下步骤制备,将污泥,粉煤灰,煤矸石,三种物料分别进行机械研磨1‑2小时,并过100目筛;按照上述重量份数均匀混合20‑30分钟,置于90‑105℃鼓风干燥箱内进行干燥,直到质量恒定;利用压片机进行加压成型,成型压力高于3MPa,得到原料柱型复配体生坯;将过筛后的污泥物料以一定比例与水混合制成污泥浆料;将生坯短暂置于污泥浆料中润湿,均匀包覆污泥浆料,等待烧结;以空气流速为50‑100ml/min,在1000℃‑1250℃进行烧结,烧结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成型陶粒。采用污泥包覆陶粒可以有效的增加陶粒产品外层的釉质层厚度,烧结后的陶粒产品外层的釉质层光滑平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涂料领域,涉及一种利用污泥浆料提高陶粒外釉质层厚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如今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逐年提高,作为污水处理副产品的污水污泥产量也逐年增加,总量多,体积大,含水率高,重金属含量高,散发恶臭都是污泥的主要危害。污泥中含有各种重金属等具有生物毒性的物质会造成二次污染,如果不得到有效处理,污泥中的重金属容易重新回到生态环境中并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使人体致癌机率增大。现有的污泥处理方法主要有填埋、堆肥、自然干化、焚烧等,当前最为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方法是“干化+焚烧”。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中会使用大量的混凝土,且混凝土使用中含有大量的天然砂、石作集料,长期以来混凝土会消耗大量天然资源,中国每年混凝土消耗量约10亿m3。目前我国广泛运用的人造陶粒材料有很多,如粘土陶粒、粉煤灰陶粒等。陶粒的工程特性及用途也有所不同陶粒密度小、强度高、耐火性能好,而且自身重量低,具有代替传统天然建材而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效益。利用污泥与其他工业废物共同制备陶粒,不仅解决了污泥的污染问题,同时又将工业废物循环利用产生价值,是一种非常有效并具有前景的废物协同资源化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污泥、粉煤灰、煤矸石三种废物协同资源化利用,并且可以提供一种性能优良的人造轻骨料建筑用材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泥混合陶粒,该陶粒包括污泥、粉煤灰与煤矸石,按重量份数计,污泥60-80份,粉煤灰10-20份,煤矸石10-20份。
进一步地,三种原料的化学组成成分分别为:
污泥烧失后:Al2O3 27.3%,SiO2 34.6%,P2O5 15.9%,Fe2O3 6.4%,CaO 6.2%,其它7.8%;
粉煤灰:Al2O3 18.3%,SiO2 43.4%,CaO 24.3%,其他10.1%;
煤矸石:Al2O3 38.3%,SiO2 59.5%,Fe2O3 0.6%,CaO 0.2%,其它1.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利用污泥浆料提高陶粒外釉质层厚度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干燥:将机械脱水污泥,煤矸石,粉煤灰,分别置于鼓风干燥箱内进行干燥,温度保持100-105℃,干燥时间保持48-72小时,直到质量恒定;
(2)粉碎:将将步骤(1)中所述的三种物料分别进行机械研磨1-2小时,并过于100目筛;
(3)混合:将步骤(2)中过筛后的细物料,按照上述重量份数均匀混合,搅拌1-2小时,置于鼓风干燥箱内进行干燥,温度保持在100-105℃,干燥时间保持12-24小时,直到质量恒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未经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908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