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培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81504.1 | 申请日: | 201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8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5/0775 | 分类号: | C12N5/0775 |
代理公司: | 34119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勇<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融合 胰酶溶液 接种 增殖培养基 消化 传代培养 分离提取 骨髓细胞 培养容器 培养周期 体外扩增 原代培养 增殖培养 增殖效率 扩增 贴壁 细胞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培养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分离提取骨髓细胞,接种后进行原代培养,待培养至细胞融合度达到80‑90%时,用胰酶溶液消化,进行传代培养;S2、待P3‑P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细胞融合度达到80‑90%时,用胰酶溶液消化,接种至预铺促贴壁材料的培养容器中,加入增殖培养基进行培养,即可。本发明的培养方法能大大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细胞数量、缩短培养周期,有效提高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效率,适合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在哺乳动物的骨髓基质中存在的以种具有分化形成骨、软骨、脂肪、神经及成肌细胞的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由于其具备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在体外可分化为成骨、软骨和脂肪细胞等,可参与软骨缺损修复、治疗骨缺损或骨折、促进血管化构建等用途,在组织工程领域具备广阔前景;同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具有较容易获取、低免疫排斥等优点,使其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方法普遍存在增殖效率低、获取细胞数量少、培养周期长的缺陷,限制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培养方法,有利于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细胞数量、缩短培养周期,从而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效率。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分离提取骨髓细胞,接种后进行原代培养,待培养至细胞融合度达到80-90%时,用胰酶溶液消化,进行传代培养;
S2、待P3-P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至细胞融合度达到80-90%时,用胰酶溶液消化,接种至预铺促贴壁材料的培养容器中,加入增殖培养基进行培养,即可;
所述增殖培养基包括下述成分:柚皮苷,姜黄素,维生素C,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胎牛血清,基础培养基。
优选地,所述增殖培养基包括下述成分:柚皮苷3-6μg/mL,姜黄素1.2-2.4μg/mL,维生素C 20-30μg/m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10ng/mL,胰岛素10-15μg/mL,胎牛血清10%,基础培养基补足。
优选地,所述基础培养基为α-MEM培养基或者DMEM/F12培养基。
优选地,所述促贴壁材料包括胶原蛋白和胶原三肽,优选地,所述胶原蛋白和胶原三肽的质量比为1:(0.01-0.1);优选地,所述胶原三肽为棕榈酰三肽-1或者棕榈酰三肽-5。
优选地,所述促贴壁材料的预铺处理方法为:将促贴壁材料溶于醋酸溶液中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5-1%的促贴壁材料溶液,然后铺于培养容器上,干燥后即可;优选地,所述促贴壁材料溶液的用量为80-150μg/cm2。
优选地,所述步骤S1中,传代培养的比例为1:3-1:4。
优选地,所述胰酶溶液的浓度为0.15-0.25%。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培养的接种密度为1-2×104个/mL。
优选地,所述步骤S2中,培养的具体条件为:5%CO2,3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科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15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