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充电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74958.6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95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伍世儒;梁志伟;甘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00 | 分类号: | B60L53/00;B60L58/12;B60L3/00;H01M10/4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充电 方法 系统 计算机 设备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充电方法,包括:通过充电开始前管理策略判断车辆是否满足充电条件;当车辆满足充电条件时,检测电池开路电压值,并根据电池开路电压值判断电池的电压状态,电压状态包括电量充足电压状态、电量偏低电压状态及电量过低电压状态;当电池处于电量充足电压状态时,通过脉冲充电策略对电池进行脉冲充电;当电池处于电量偏低电压状态时,通过非电压过低恒流充电策略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电池处于电量过低电压状态时,通过电压过低恒流充电策略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充电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采用本发明,可通过严谨的管理策略,极大地减少电池充电时发生意外的概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充电方法、电池充电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车载智能通信模块作为应对紧急事故时向外部求助的重要手段,在行车出现事故导致车内供电设备出现故障时,车载智能通信模块需要切换为通过后备电池进行供电,其中,后备电池一般以镍氢电池为主。因此,为保证在汽车使用寿命时间内的突发情况出现时,车载智能通信模块能够正常切换至后备电池进行供电并发救助信号,对于后备电池的管理策略便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车载镍氢电池管理策略基本以读取后备电池电压的方式来判断充电的开始与停止。但是,镍氢电池处于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值与实际电压值会存在偏差,因此,该方式无法保证后备电池是否充满电,容易导致发生应急情况时后备电池续航能力不足,无法确保求助信息的成功发送。
相应地,目前还配备有简单的高温保护机制以实现充电应急处理,该机制使用外置热敏电阻的方式判断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则停止进行充电。但是,该方式容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若外界环境因空调、暖气等设备造成局部瞬间变热时,会导致测量温度与后备电池的实际温度存在偏差,容易出现误以为电池处于高温中而停止充电的情况,从而耽误后备电池的充电时间;或者出现后备电池的实际温度已经到达危险温度,但测量温度仍处于安全范围内的情况,使得车载镍氢电池持续充电,存在损害电池的风险。
因此,需要一种充电管理策略以有效监控车载后备电池状态以对车载后备电池实施可靠的充放电逻辑,同时避免外界环境对内部后备电池的影响,从而保证车载后备电池时刻处于安全的使用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充电方法、电池充电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可减少电池充电时发生意外的概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充电管理方法,包括:通过充电开始前管理策略判断车辆是否满足充电条件;当车辆不满足充电条件时,结束充电;当车辆满足充电条件时,检测电池开路电压值,并根据所述电池开路电压值判断电池的电压状态,所述电压状态包括电量充足电压状态、电量偏低电压状态及电量过低电压状态;当所述电池处于电量充足电压状态时,通过脉冲充电策略对电池进行脉冲充电;当所述电池处于电量偏低电压状态时,通过非电压过低恒流充电策略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当所述电池处于电量过低电压状态时,通过电压过低恒流充电策略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根据电池开路电压值判断电池的电压状态的步骤包括:将所述电池开路电压值与预设的高电压阈值及低电压阈值进行比对;当所述电池开路电压值>高电压阈值时,则所述电池处于电量充足电压状态;当所述低电压阈值≤电池开路电压值≤高电压阈值时,则所述电池处于电量偏低电压状态;当所述电池开路电压值<低电压阈值时,则所述电池处于电量过低电压状态。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充电开始前管理策略根据车辆状态及电池温度信息判断车辆是否满足充电条件;所述脉冲充电策略根据车辆状态及电池温度信息对电池进行脉冲充电;所述非电压过低恒流充电策略根据车辆状态及电池温度信息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所述电压过低恒流充电策略根据电池温度信息对电池进行恒流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49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