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导电率铝合金杆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61146.8 | 申请日: | 2019-09-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9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江鸿翔;赵九洲;何杰;张丽丽;李世欣;郑秋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22C21/00 | 分类号: | C22C21/00;C22C1/02;C22C1/06;C21D9/00;B22D11/00;C22F1/04;H01B1/02;H01B5/02 |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电 铝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导电率铝合金杆材及其制造方法,属于铝合金制备加工领域。合金材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元素组成:铁0.4~1.0%,稀土元素镧0.02~0.2%,钛0.01~0.04%,硼0.002~0.008%,硅≤0.08%,铜≤0.08%,镓≤0.08%,镁≤0.08%,锌≤0.08%,锰≤0.08%,余量为铝。其制备方法为:将铝合金锭熔化→调节熔体温度至740℃~780℃→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充分搅拌熔体后进行净化处理→在线细化→轮式连铸→轧制成杆→对合金杆材进行退火处理。本发明制得的铝合金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其导电率≥63.5%IACS,抗拉强度≥83MPa,屈服强度≥52MPa,伸长率≥42%。该技术提供的高导电率铝合金材料在电力行业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导电率铝合金杆材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导电率≥63.5%IACS,抗拉强度≥83MPa,屈服强度≥52MPa,伸长率≥42%的铝合金导体及其制造技术,属于铝合金制备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铝及铝合金具有质量轻、耐腐蚀、比强度高以及优异的导电性等优点,在电力运输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铝材冶炼技术走向成熟,铝材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应用于电力电讯行业中。1910年,日本率先使用全铝导线;随后,美、德等国也纷纷将铝合金导线应用于高压输电线路中;我国对于铝导电材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近年来,随着电力运输的发展,对铝合金导线的导电性能不断提高。因此,开发高导电铝合金材料,从而满足电力行业对高导电铝合金材料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导电率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满足工业生产中对高导电铝合金材料的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导电率铝合金杆材,按重量百分比计,其配方比例如下:铁0.4~1.0%,稀土元素0.02~0.2%,钛0.01~0.04%,硼0.002~0.008%,硅≤0.08%,铜≤0.08%,镓≤0.08%,镁≤0.08%,锌≤0.08%,锰≤0.08%,余量为铝。
所述的高导电率铝合金杆材,高导电率铝合金杆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及力学性能,其导电率≥63.5%IACS,抗拉强度≥83MPa,屈服强度≥52MPa,伸长率≥42%。
所述的高导电率铝合金杆材,高导电率铝合金杆材中稀土元素为镧。
所述的高导电率铝合金杆材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工业纯铝放入熔炼炉熔化,调节熔体温度至740℃~780℃,加入除了钛、硼之外的其他合金元素,对合金熔体进行搅拌;
(2)对熔体成分进行测试分析及调整,使各元素含量为:铁0.4~1.0%,稀土元素镧0.02~0.2%,硅≤0.08%,铜≤0.08%,镓≤0.08%,镁≤0.08%,锌≤0.08%,锰≤0.08%,余量为铝;
(3)以高纯氮气为载体,向铝合金熔体底部吹入重量占铝合金熔体总重量0.2%~0.6%的精炼剂对熔体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处理时间为10~15min;
(4)铝合金熔体进行净化处理结束后,控制温度在740℃~780℃,静置10~15min,让铝渣漂浮致铝合金熔体表面,并用扒渣器将铝合金熔体表面的渣去除;
(5)在740℃~780℃对铝溶液进行保温静置处理,保温时间在30min以上;
(6)倾斜炉体,使铝合金熔体经由流槽流向结晶器,并在流槽中部加入占铝合金熔体总重量0.2%~0.8%的Al-5Ti-1B合金杆对铝合金熔体进行在线细化处理,同时通过所述Al-5Ti-1B合金杆进一步调整铝合金熔体中的钛、硼成分为:钛0.01~0.04%,硼0.002~0.00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11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