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氧化锆陶瓷成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855097.7 | 申请日: | 2019-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10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 发明(设计)人: | 侯永改;侯超;李文凤;宋英桃;苏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4B35/48 | 分类号: | C04B35/48;C04B35/622;C04B35/634;B28B11/2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锆 制备 成型 超细氧化锆粉 凝胶注模成型 氧化锆粉体 氧化锆陶瓷 复杂形状 干燥方式 干燥工艺 功能陶瓷 技术途径 快速干燥 陶瓷制品 注浆成型 工艺流程 传统的 湿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氧化锆陶瓷成型方法以及干燥工艺,属于功能陶瓷领域。凝胶注模成型方法制备氧化锆相比传统的注浆成型氧化锆强度更高、成型密度更大,为制备大尺寸及复杂形状的陶瓷制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氧化锆粉体采用超细氧化锆粉体,粒度为d50=0.5μm。其特征在于,采用不同的干燥方式达到快速干燥湿坯,从而缩短工艺流程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功能陶瓷领域,涉及到一种氧化锆陶瓷的成型方法以及干燥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陶瓷的成型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干法成型与湿法成型。干法成型所得到的氧化锆坯体致密性较差,一般只能用来制作一些形状简单的陶瓷产品。湿法成型较干法成型提升了成型后氧化锆陶瓷的致密性,并且大大提高了氧化锆陶瓷生坯以及烧结后强度。
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Janeey和Omatete教授研究出一种全新的胶态快速成型技术,简称凝胶注模成型。凝胶注模成型是一种综合利用了高分子化学、胶体化学、高分子物理与传统陶瓷成型工艺等多种学科的理论的新型成型技术。该技术在制备性能优良且形状复杂的陶瓷零件时十分具有优势,因为其浆料的流动性较好,可以很好的填充满模具,并且陶瓷浆料内粉料分散的均匀,烧结后可形成强度较高的产品。
氧化锆陶瓷在凝胶注模成型中面临问题如下:
目前,1.凝胶注模所用氧化锆粉体多为亚微米或纳米级别陶瓷粉体,由于陶瓷粉体较细,比表面积大,陶瓷粉体容易团聚。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锆陶瓷的关键在于制备高固相含量、低粘度的浆料,选择合适的分散剂可降低浆料的粘度来提高浆料的固含量,从而可提高氧化锆陶瓷的致密性和强度。2.为了防止湿坯在干燥过程中发生变形,湿坯通常需要至于空气中干燥2~4天,然后再置于电鼓风干燥箱中干燥5~7天,整个工艺流程时间相对较长。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提供一种陶瓷的成型方法,为了克服传统陶瓷成型方法的不足,制备坯体强度高、相对密度大、复杂形状的近净尺寸精密陶瓷部件,同时选择不同的干燥方式来缩短工艺时间。
技术方案:为解决以上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A、以去离子水为溶剂,加入单体、交联剂与防起泡剂,装入球磨罐中球磨5分钟或使用搅拌机强力搅拌15分钟配置成预混液,调节pH为10.5.
B、配置好的预混液中加入氧化锆粉体(体积含量44%~50%),球磨4.5小时配置浆料,加入消泡剂、引发剂与催化剂搅拌后注模,置于真空干燥箱70℃固化。
C、①将固化后的湿坯置于空气中干燥3天,然后再置于电鼓风干燥箱中干燥逐渐升温干燥6天。②将固化后的湿坯置于PEG10000溶液中8h,然后置于电鼓风干燥箱中干燥逐渐升温干燥6天。③将固化后的湿坯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干燥12h,湿度逐渐降低,最后至于电鼓风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
D、将干燥后的氧化锆生坯根据干凝胶的DTA曲线进行烧结至1520℃并保温2小时。
如上述的方法,优选的,单体为甲基丙烯酰胺(MAM)。
如上述的方法,优选的,交联剂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
如上述的方法,优选的,催化剂为四甲基乙二胺。
如上述的方法,优选的,引发剂为过硫酸铵(APS)。
如上述的方法,优选的,分散剂为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
如上述的方法,优选的,氧化锆粉体含量为50%。
有益效果:
1.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锆陶瓷相对与传统的陶瓷成型方法相比,生坯与烧结品强度得到了提高,氧化锆陶瓷成型密度高,内部颗粒致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大学,未经河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550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