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增强型双色可视化毒品检测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49919.0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90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杜袁鑫;李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B82Y15/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卢敏 |
地址: | 23060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 增强 型双色 可视化 毒品 检测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增强型双色可视化毒品检测探针及其制备方法,是由聚多巴胺纳米球和在单一激发光下发射不同颜色荧光的两种铜纳米团簇组成,在两种铜纳米团簇表面分别修饰有甲基苯丙胺单克隆抗体和氯胺酮单克隆抗体。本发明的检测探针,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灵敏度高、可信度强,并可实现多种毒品的同步可视化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共卫生安全检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荧光增强型双色可视化毒品检测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毒品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准确的毒品检测对打击毒品犯罪、侦破毒品案件、遏止毒品蔓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不断飙升的毒品案件,对毒品检测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常用的毒品检测技术有传统的色谱法、光谱法、免疫法、电化学法等。虽然这些毒品检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了缉毒、禁毒警察以及戒毒机构在工作中的需要,但是这些检测方法需要昂贵的仪器、专业的测试人员、繁琐的操作步骤,这无疑是增加了工作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同时,这些传统的检测方法也面临着检测灵敏度低、准确性差、检测通量低的问题。
基于荧光探针的可视化毒品检测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高效、低成本的检测毒品的手段。然而,在毒品检测领域中,目前的荧光检测法大多是基于荧光猝灭机制的,因此,检测灵敏度不够高,检测信号的信噪比高,准确性差。此外,大多的荧光检测毒品法是针对单一的毒品种类,无法实现多种毒品的同步检测。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检测通量高的荧光增强型双色可视化毒品检测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首先公开了一种荧光增强型双色可视化毒品检测探针,其特点在于:所述检测探针是由聚多巴胺纳米球和在单一激发光下发射不同颜色荧光的两种铜纳米团簇组成,在两种铜纳米团簇表面分别修饰有甲基苯丙胺单克隆抗体和氯胺酮单克隆抗体。
进一步地,两种铜纳米团簇分别为在365nm激发光下发射出中心波长为450nm的蓝色荧光的铜纳米团簇,和在365nm激发光下发射出中心波长为600nm的橙色荧光的铜纳米团簇。
进一步地,所述聚多巴胺纳米球的粒子直径为100-500nm,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所述铜纳米团簇的粒子直径为0.5-5nm,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的荧光发射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探针中,两种铜纳米团簇的质量比为1:1,聚多巴胺纳米球的质量与两种铜纳米团簇的总质量的比为1:5-25。
在探针体系中,聚多巴胺纳米球与铜纳米团簇之间通过π-π弱相互作用力连接,聚多巴胺纳米球的吸收光谱与铜纳米团簇的荧光发射光谱重叠,聚多巴胺纳米球作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受体、铜纳米团簇作为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给体;
上述荧光增强型双色可视化毒品检测探针的检测原理为:在无目标检测物甲基苯丙胺和氯胺酮存在时,由于聚多巴胺纳米球和铜纳米团簇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检测探针在365nm激发光下,没有荧光发射,处于荧光猝灭的状态;在有目标检测物甲基苯丙胺和/ 或氯胺酮存在时,铜纳米团簇表面修饰的抗体与目标检测物之间特异性结合,且这种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强于铜纳米团簇与聚多巴胺纳米球之间的π-π弱相互作用力,使得铜纳米团簇脱离了聚多巴胺纳米球,因此在365nm激发光下,检测探针显示出了蓝色和/或橙色的荧光,实现了检测探针荧光信号的增强;所述荧光信号的增强与目标检测物的含量呈正比例关系,从而可实现基于荧光增强的多种毒品的可视化同步检测。
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荧光增强型双色可视化毒品检测探针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合成聚多巴胺纳米球、发射蓝色荧光的铜纳米团簇和发射橙色荧光的铜纳米团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大学,未经安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499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