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置动力船体结构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34248.0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6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桥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洪桥 |
主分类号: | B63H5/08 | 分类号: | B63H5/08;B63H5/16;B63H25/12;B63H25/38;B63B4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63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流装置 船体 水门 左右两侧 船舵 长度方向设置 船体结构 动力船体 转向性能 侧向力 开合度 开口处 可开合 螺旋桨 最大化 固设 前置 筒体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前置动力船体结构及控制方法,包括:船体;至少一个导流装置,导流装置固设于船体下侧,导流装置为筒体且导流装置沿船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导流装置内部前侧设有多个螺旋桨,导流装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可开合的水门,导流装置前侧或后侧至少一侧设置船舵。本方案提供的船体结构,通过导流装置集汇水流来使船体动力在理论上达到最大化,通过左右两侧的水门的开合度来控制通过水门的水流,以此给船体提供侧向力,来稳定船体,通过在导流装置前后开口处设置船舵来提高船体转向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置动力船体结构以及用于上述船体结构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船舶结构中,船舵与螺旋桨均设置在船舶后面,并且螺旋桨和船舵均裸露在外,此种结构,有其固有优点,但其结构特性决定了传动效率较低,因为在此种结构下,螺旋桨转动时产生的水流难易集结成束,而是散射在螺旋桨后面的扇形面中,其通过推动水流而带给船舶的推力并不集中,甚至会填补到由于螺旋桨转动而在螺旋桨前面产生的负压区。
船舶航行于水上,而水是一种柔性的液体,并不能像固体一样,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力,所以,船舶在转向的时候,如果速度过快或者转向半径过小,很容易发生侧翻的情况,基于此,船舶很难像陆地之上的车辆那样快速转向或者小半径转向,导致船舶的机动性能其实很差,越是大型船舶越是如此。
大多数船舶受限于其结构,都只是设置一个螺旋桨,而为了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其动力源需要极高的要求,很多船舶因为动力问题,其性能其实不好,如何添加多个动力源,如何缩小动力源,如何在动力源受损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基本动力,一直是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置动力船体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此种前置动力船体结构的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船体结构,包括:船体;至少一个导流装置,所述的导流装置固设于船体下侧,导流装置为筒体且沿所述船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导流装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可开合的水门;导流装置内部,前端开口与水门之间部分至少设置一个螺旋桨;导流装置前、后两端至少一端处设置舵板;导流装置内部,螺旋桨安装处设置遮水装置。
本方案提供的船体结构,在船体下方设置呈筒体的导流装置,同时在导流装置筒体内部设置多个螺旋桨,使螺旋桨转动时产生的水流,全部从导流装置前端开口进入,如果在左右水门全部关闭的情况下,再全部从导流装置后端开口流出,在理论上使水流流动时产生的反向推力完全向前,在增强船体动力的同时,提高能量利用率。
通过设置多组螺旋桨及动力源,使船体在至少有一组螺旋桨与动力源未受损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提高船体结构工作的可靠性。
通过在导流装置的两侧设置可开合的水门,能够使流通于导流装置内部的水经水门流出,实现侧向推动船体,因此在船体需要转向或者发生倾斜时,可通过调整水门开度,控制通过水门水流的多少,来给船体侧向推力,使船体能够快速调整状态,本方案中,直接在导流装置的左右两侧设置水门,对船体方向的调节简便,同时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制造,可靠性较高,不必设置额外的调节装置,便于简化船体的结构,减小船体前进过程中的阻力。
通过在导流装置的前后两端,至少一端开口处设置可绕转轴转动的舵板,把导流装置的前、后两端开口,分隔为左右两侧两个开口,通过舵板的转动,来控制左右两侧开口的大小,可以调节导流装置的进水或出水方向,为船体转向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流装置的前后两端开口处,至少一端开口处设有舵板,舵板可转动地设于导流装置的开口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洪桥,未经王洪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42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