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式无纺布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21001.5 | 申请日: | 2019-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091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刘必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海普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N3/00 | 分类号: | D06N3/00;D06N3/04;D06N3/06;D06N3/12;D04H1/4374;D04H1/4382;D04H1/49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300 江苏省盐城市射***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纺布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管式无纺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纤网层、中间纤网层和外纤网层,所述内纤网层、中间纤网层和外纤网层由内至外依次设置并通过水刺加固连接;
所述管式无纺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开松、梳理:在支撑管外表面,将内纤网层纤维、中间纤网层纤维和外纤网层纤维分别进行开松、梳理成管式网状,分别得到内纤网层纤维网、中间纤网层纤维网、外纤网层纤维网;
2)第一道水刺:通过水刺机对步骤1)制得的内纤网层纤维网、中间纤网层纤维网和外纤网层纤维网的正反面进行水刺,烘干,得到初步的内纤网层水刺纤维网、中间纤网层水刺纤维网和外纤网层水刺纤维网;
3)第二道水刺:将步骤2)制得的内纤网层水刺纤维网叠放在中间纤网层水刺纤维网的内侧,得到第一复合纤网层水刺纤维网,通过水刺机对第一复合纤网层水刺纤维网正反面进行水刺处理,再烘干,得到第一复合水刺纤维网基布;
4)第三道水刺:将步骤3)制得的第一复合水刺纤维网基布叠放在步骤2)制得的外纤网层水刺纤维网内侧,得到第二复合纤网层水刺纤维网,通过水刺机对第二复合纤网层水刺纤维网正反面进行水刺处理,再烘干,得到管式水刺纤维网基布;
5)浸渍处理:将步骤4)制得的管式水刺纤维网基布浸渍或者涂覆稀溶液,再烘干,得到管式水刺无纺布基布;
所述稀溶液的配方为:质量浓度为1~10%的高分子聚合物和质量浓度为90~99%溶剂;
所述高分子聚合物为聚偏氟乙烯、聚醚砜、聚砜、聚丙烯腈或聚氯乙烯中的一种;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或N-甲基吡咯烷酮中的一种;
6)热定型处理:将步骤5)制得的管式水刺无纺布基布经热定型而制得管式无纺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无纺布的直径为5~25mm,平方克重为80~350g/m2,所述内纤网层平方克重占总平方克重的40~50%,所述中间纤网层平方克重占总平方克重的30~40%,所述外纤网层平方克重占总平方克重的10~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纤网层为聚乙烯醇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聚酰胺纤维、粘胶纤维、木质素纤维或涤纶超细纤维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所述中间纤网层为涤纶纤维或丙纶纤维中的一种;所述外纤网层为涤纶纤维或丙纶纤维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式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乙烯醇纤维的线密度为1~8dtex,长度为15~50mm;所述聚丙烯腈纤维的线密度为1~6dtex,长度为10~40mm;所述聚酰胺纤维的线密度为1~20dtex,长度为20~60mm;所述粘胶纤维的线密度为1~8dtex,长度为20~50mm;所述木质素纤维的长度为1~6mm;所述涤纶超细纤维的线密度≤0.3dtex,长度为10~50mm;所述涤纶纤维的线密度为1~30dtex,长度为15~60mm;所述丙纶纤维的线密度为1.5~20dtex,长度为10~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支撑管为管式涤纶网,所述管式涤纶网直径为5~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第一道水刺处理的工艺为:经过五个微细水流喷刺作用,将纤维穿刺缠结,得到初步的纤网层水刺纤维网;其中,水刺抽吸的负压为5~10kPa,第一个微细水流喷刺作用的水压为2~4MPa,第二个微细水流喷刺作用的水压为5~7MPa,第三个微细水流喷刺作用的水压为3~6MPa,第四个微细水流喷刺作用的水压为7~9MPa,第五个微细水流喷刺作用的水压为2~4MPa;所述步骤2)中烘干温度为120~150℃,时间为200~300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海普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盐城海普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100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