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半导体光学CCD视觉的优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11397.5 | 申请日: | 2019-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48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 发明(设计)人: | 张磊;薛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悦谱半导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V10/25 | 分类号: | G06V10/25;G06V10/2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朱春红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半导体 光学 ccd 视觉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半导体光学CCD视觉的优化算法,用多次迭代求最佳值,包括步骤1:获取CCD视觉湿膜原图;步骤2:对原图做二值化;步骤3:进行圆的模块匹配;步骤4:根据不同的直径迭代第三步,得出最优匹配;步骤5:根据步骤4的最优匹配,从原图中取出感兴趣区;步骤6:通过计算相邻像素点像素差值的方法算value值;步骤7:遍历不同的圆心坐标和直径找出最佳value值对应的圆心和直径;步骤8: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迭代结束,未达到预期的精度,要求做下一次迭代;步骤9:将步骤5的感兴趣区进行线性放大。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可以把湿膜对位的精度从2个丝提升到0.5个丝,大大提升了湿膜对位的精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光刻成像软件的实现方法的领域,尤其涉及基于CCD视觉,应用于湿膜成像曝光的优化对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高速发展,在PCB板等生产中,对曝光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干膜工艺已经无法满足对更小线宽,更复杂图形的要求。而湿膜工艺因成本低,曝光精度高等特点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但湿膜工艺的对位一直是制约湿膜工艺的瓶颈。目前的湿膜工艺一般采用以下两种对位:
(1)采用模具与人工对位的方法,一般通过销钉进行对位,在线路板与菲林的相对应位置冲出对位孔,然后将两者通过将对位孔套在销钉上实现两者的对位操作。上述的对位结构,由于对位孔的孔径不可能完全等于销钉的外径,因此势必会造成两者对位精度偏低,而且需要通过人工对位,效率低。
(2)采用菲林对位机的方法,目前的菲林对位机一般精度在2个丝,而且对图形模糊的湿膜对位,精度更低。此外还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的缺陷,工件夹装工作繁琐,加工效率较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半导体光学CCD视觉的优化方法,解决了湿膜工艺中对位孔直径有浮动偏差、湿膜工艺中CCD采集到图像模糊、湿膜工艺中CCD采集到图像亮度不同等问题,可以把湿膜对位的精度从2个丝提升到0.5个丝,大大提升了湿膜对位的精准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半导体光学CCD视觉的优化方法,利用多次迭代求最佳值,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1:通过CCD视觉抓取湿膜靶点的原始图,此处的原始图为黑白图;
步骤2:通过二值化增加原始图的识别效率,并使用Otsu方法自适应;
步骤3:圆的模块匹配使用白色画布,黑色的圆,画布略大于圆,圆置于画布的中心;
步骤4:遍历不同的圆直径并重复步骤3,找到最优匹配;
步骤5:根据找到的最优匹配,从原始图中取出感兴趣区;
步骤6:对感兴趣区中以圆形为对象目标,取圆周围的像素点,通过计算相邻像素点像素差值的方法得出value值;
步骤7: 遍历不同的圆心和坐标并使用步骤6的方法,找出最佳value值对应的圆心和坐标;
步骤8:如果结果满意,达到预期的曝光精度要求,结束迭代,否则,未达到预期的曝光精度要求,继续进行迭代;
步骤9:继续进行迭代时,将步骤5的感兴趣区进行线性放大,然后再重复步骤6至步骤8,直至完成迭代。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二值化采用THRESH_BINARY方法的正向二值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应用于半导体光学CCD视觉的优化方法,解决了湿膜工艺中对位孔直径有浮动偏差、湿膜工艺中CCD采集到图像模糊、湿膜工艺中CCD采集到图像亮度不同等问题,可以把湿膜对位的精度从2个丝提升到0.5个丝,大大提升了湿膜对位的精准度。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悦谱半导体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悦谱半导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13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