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盲点监测系统车道宽度门限值调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05168.2 | 申请日: | 2019-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64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崔春宽;汪子煜;何少斌;朱满;王崇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陈文斌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盲点 监测 系统 车道 宽度 门限 调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盲点监测系统车道宽度门限值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装配在车辆前方中部的前视多功能摄像头识别当前的车道信息,若前视多功能摄像头能识别出当前车道的车道线,则进入步骤(b),否则进入步骤(d);(b)前视多功能摄像头向盲点监测系统输出车道宽度L1、车辆左侧距离左侧车道线距离L2和车辆右侧距离右侧车道线距离L3;(c)盲点监测系统进行车道宽度门限值设置,将左侧车道宽度门限值设为L1+L2,将右侧车道宽度门限值设为L1+L3;(d)盲点监测系统根据当前车速值设置车道宽度门限值。本发明能够自动调整车道宽度门限值,防止盲点监测系统发生漏报警或误报警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盲点监测系统车道宽度门限值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汽车后视镜存在视觉盲区,变道之前就看不到盲区的车辆,如果盲区内有超车车辆,此时变道就会发生碰撞事故。盲点监测系统就是为了解决后视镜的盲区而产生的,其工作原理为,系统设置一个恒定的车道宽度门限值,也叫作横向探测范围,作为识别车辆侧后方相邻车道内运动目标的横向距离基准,当监测到本车在此横向探测范围内后方有满足报警条件的运动物体(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系统报警提示驾驶员车辆侧后方相邻车道内存在运动物体,避免因变道引发的交通事故。
因不同道路类型车道宽度不一致,如高速道路较城市道路车道要宽,单纯将盲点监测系统的横向探测范围设置为一个固定值,会造成以下漏报情况:当本车在本车道的一侧行驶,相邻车道内目标车辆在车道距本车较远另一侧行驶时,如本车在本车道内靠左侧,右侧车道内的目标车辆在车道内靠右侧,此时本车与目标车辆的横向距离将大于系统设置的横向探测范围,盲点监测系统将判定目标在间隔车道,导致虽然相邻车道有来车接近,但是系统却发生未报警的漏报情况;将盲点监测系统的横向探测范围设置为一个固定值,还会造成以下误报情况:当本车在本车道的一侧行驶,相隔车道内目标车辆在车道距本车较近的一侧行驶时,如本车在本车道内靠左侧,左侧相隔车道内的目标车辆在车道内靠右侧,此时本车与目标车辆的横向距离将小于系统设置的横向探测范围,盲点监测系统将判定目标在相邻车道,导致相隔车道有来车接近,系统发生报警的误报情况。特别对于自动驾驶车辆来说,对车辆后方两侧的毫米波雷达探测目标车辆在两侧车道线具体位置的探测信息有着更高的准确率要求,以避免因变道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发生。
现有的解决本车与目标车在相邻两车道相远侧行驶时,盲点监测系统按照一个恒定的车道宽度门限(即横向探测范围),未有效识别目标车辆并发出报警提示的方法便是增大系统恒定的车道宽度门限,但是单纯增大系统的车道宽度门限会增加系统的误报率,即系统误将间隔车道内的车辆识别为相邻车道内,造成不必要的误报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盲点监测系统车道宽度门限值调整方法,能够自动调整车道宽度门限值,防止盲点监测系统发生漏报警或误报警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盲点监测系统车道宽度门限值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装配在车辆前方中部的前视多功能摄像头识别当前的车道信息,若前视多功能摄像头能识别出当前车道的车道线,则进入步骤(b),否则进入步骤(d);
(b)前视多功能摄像头向盲点监测系统输出车道宽度L1、车辆左侧距离左侧车道线距离L2和车辆右侧距离右侧车道线距离L3;
(c)盲点监测系统进行车道宽度门限值设置,将左侧车道宽度门限值设为L1+L2,将右侧车道宽度门限值设为L1+L3;
(d)盲点监测系统根据当前车速值设置车道宽度门限值。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a)中位于车辆中部的前视多功能摄像头识别的车道信息包括车道线信息、车道宽度L1、其距离左侧车道的距离L4和距离右侧车道的距离L5,前视多功能摄像头中预设有车辆宽度L6,前视多功能摄像头运算得出车辆左侧距离左侧车道线距离L2=L4-L6/2,车辆右侧距离右侧车道线距离L3=L5-L6/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051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