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动力车制动能量回收的测试和评价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778154.6 | 申请日: | 2019-08-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410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 发明(设计)人: | 牛亚卓;杨建军;聂国乐;白巴特尔;刘双喜;张先锋;张晓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戴文仪 |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动力 制动 能量 回收 测试 评价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测试及评价方法,测试系统包括上位机、数据采集系统、CAN总线接口、车速传感器、测试车辆、底盘测功机,测试方法包括测试车辆道路滑行阻力;设定底盘测功机参数;测试车辆在底盘测功机上的不同减速度工况;测试车辆高压蓄电池的电流、电压,计算制动能量回收效率;计算不同行驶工况的减速度概率分布,建立制动能量回收评价方程。本发明基于单一减速工况测试,实现对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测试及快速评价,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强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制动能量回收的测试和评价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车辆在制动过程中,车辆动能中的一部分通过制动系统转化为热能释放到环境中,不能被有效利用。而对于混合动力汽车,通过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能够将制动过程的部分能量转化为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在车辆加速或者驱动时,该部分能量通过电机转化为机械能被再次利用。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评价指标主要为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即制动过程回收的电能与可回收的能量的比值。
目前对于制动能量回收的测试主要是针对特性的法规循环工况(如NEDC工况),通过计算循环工况中各减速段的回收电能与可回收能量的比值,该方法需要对测试循环工况的减速过程进行提取,计算过程复杂,尤其是对于车速变化频繁工况(如WLTC工况),不利于减速度工况的提取;另外,要测试制动能量回收效率需要进行完整的循环工况测试,试验流程繁琐;对于当前评价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只是针对单一的循环工况或者减速度工况,该工况与实际道路工况存在一定差异,测试不能体现车辆的实际制动能量回收性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混合动力车制动能量回收的测试系统,,针对目前能量回收评价体系多是基于单一工况的不足,通过快捷的试验方法和建立综合制动能量回收评价方程,实现对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的测试及快速评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混合动力车制动能量回收的测试系统,包括上位机、数据采集系统、CAN总线接口、车速传感器、测试车辆、以及底盘测功机,所述车速传感器设置在底盘测功机上,通过数据线连接数据采集系统,所述测试车辆的电池通过CAN总线接口连接数据采集系统,所述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数据线连接上位机;
所述上位机用于存储试验过程的全部数据,计算测试结果;
所述底盘测功机用于开展制动工况的测试;
所述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读取电池电流和电压值以及车速信号,并将数据传输给上位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混合动力车制动能量回收的测试和评价方法,具体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混合动力车制动能量回收的测试和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测试车辆道路滑行阻力;
(2)设定底盘测功机参数;
(3)测试车辆在底盘测功机上的不同减速度工况;
(4)读取CAN总线中电池的电流、电压,计算制动能量回收效率;
(5)计算不同行驶工况的减速度概率分布,建立制动能量回收评价方程。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车辆以不低于125km/h的初速度空挡滑行,记录车速与时间对应关系,根据滑行能量变化法计算得到车辆道路滑行阻力F=f0+f1v+f2v2,
式中,f0代表与速度无关的常数项阻力;f1代表与速度一次项有关的阻力;f2代表与速度二次项有关的阻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781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