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塞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57101.6 | 申请日: | 2019-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36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威;于博文;吕洋;周新民;雷力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7/00 | 分类号: | G01B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孙英杰;陈亮 |
地址: | 20024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塞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包括步骤S1:研磨油塞杆和油塞缸;步骤S2:将油塞杆和油塞缸安装到检测平台上,使油塞杆以一固定频率在油塞缸中反复振荡移动;步骤S3:通过分贝测量器检测油塞杆与油塞缸摩擦撞击时产生的声音分贝值;步骤S4:将所测得的声音分贝值与标准分贝区间比较,若声音分贝值小于标准分贝区间,返回步骤S1,若声音分贝值大于标准分贝区间,油塞杆与油塞缸检测不合格,转到步骤S6;步骤S5:若声音分贝值落在标准分贝区间内,油塞杆与油塞缸检测合格;步骤S6:检测结束。本发明提供了的一种油塞检测方法,能快速有效的检测油塞是否合格,提升油塞生产效率,降低油塞生产费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航空发动机零件检测领域,尤其涉及用于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的油塞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日益发展的航空产业,尤其是未来十几年内,大量的航空飞机与发动机将推向市场,方便人们日常出行。航空飞机及航空发动机体量的增多,对环境以及出行安全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就航空发动机来说,人们越来越关注燃烧室燃油喷嘴综合性能,如预旋气助燃油雾化、燃油喷嘴冷却、燃油防结焦、低有害燃烧物排放等性能。得益于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如今能够设计并制造出多功能为一体的燃油喷嘴。但新技术的引入,对传统加工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对精密细小的关键零件的加工要求越来越高,如基于增材制造技术设计的燃油喷嘴,要求主副油路在不同燃油压力下能够在短时间内精准切换,这对油路的阀门密封以及开闭合灵敏度要求极高,当前油路阀门中关键的零件为起密封作用的油塞。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油塞的工作示意图。如图所示,油塞100在工作过程中在左侧的关闭状态A和右侧的开启状态B之间切换。用于控制油路开闭的油塞100主要由油塞杆101、油塞缸201和弹簧301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为当燃油开始供应时,油压401沿箭头F方向作用在油塞缸201上,使油塞缸201向下运动。当油压401产生的力大于弹簧301的弹力时,弹簧301受压形变压缩,油塞缸201向下运动,当油塞杆101上的内部管路102露出时,油路被打开,燃油可通过内部管路102进入燃油喷嘴中,喷嘴供油油路打开。而当油压401减小时,弹簧301恢复形变产生的弹力大于油压401对油塞缸201的下压力,此时油塞缸201向上运动,从开启状态B转换到关闭状态A,当油塞缸201刚好堵上内部管路102时,燃油将无法流入到燃油喷嘴中,喷嘴供油油路关闭。
根据油塞工作原理可知,油塞杆101与油塞缸201之间的配合间隙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燃油喷嘴供油稳定性,若两者间隙过大,油塞杆101与油塞缸201之间无密封效果,燃油可通过缝隙直接流入内部管路102中,使燃油喷嘴无法正常工作;若两者间隙过小,油塞杆101与油塞缸201之间密封过严,当油压401达到油路开启压力时仍无法打开供油油路,燃油喷嘴也将无法正常工作。
实际上,油塞杆101与油塞缸201之间的最小间隙要求在亚微米级别,该级别的加工极其困难,当前主要依靠人工手动研磨,且加工后的检测也需花费极大费用。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油塞100后期的大批量生产,限制配套的燃油喷嘴的交付数量,影响发动机的生产效率,及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发明内容
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升油塞产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油塞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S1:研磨所述油塞杆和油塞缸;
步骤S2:将所述油塞杆和油塞缸安装到检测平台上,使所述油塞杆以一固定频率在所述油塞缸中反复振荡移动;
步骤S3:通过分贝测量器检测所述油塞杆与油塞缸摩擦撞击时产生的声音分贝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571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