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驱动系统的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09902.5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16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平井琢也;三好悠司;品川知广;矢野雅俊;杉原宽之;道川内亮;林邦彦;小仓阳一;蓝川嗣史;大船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F01P3/20;F01P11/00;B60K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静;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驱动 系统 冷却 装置 | ||
本发明的车辆驱动系统(200)的冷却装置,在未要求内燃机冷却处理、要求了第1混合动力系统冷却处理、要求了第2混合动力系统冷却处理、且连结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控制连结装置65的工作,以使得经由第1连结水路(65a)及第2连结水路(65b)而连结内燃机循环水路(20)与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50),控制冷却水的流动,以使得利用由内燃机散热器(13)冷却后的冷却水来冷却第1混合动力系统构成要素(180)、且利用由混合动力系统散热器(43)冷却后的冷却水来冷却第2混合动力系统构成要素(120)。连结条件在未要求内燃机冷却处理、且经由第1连结水路从内燃机循环水路流入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的冷却水能冷却第1混合动力系统构成要素时成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驱动系统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通过包括内燃机和马达的车辆驱动系统来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的车辆驱动系统具备储存向马达供给的电力的电池。混合动力车辆具备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包括循环水路,该循环水路使冷却内燃机、马达以及电池的冷却水进行循环以使得这些内燃机、马达以及电池的温度不会过度地变高。
一般而言,包括马达以及电池的混合动力系统的温度(以下称为“混合动力系统温度”)需要被维持在比内燃机温度(即内燃机的温度)低的温度。因此,对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冷却装置,在使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的循环水路(以下称为“内燃机循环水路”)之外,还具备使冷却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水循环的循环水路(称为“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
还已知如下的冷却装置:在混合动力系统不工作的情况下,不需要冷却混合动力系统,因此,使得停止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中的冷却水的循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冷却装置(以下称为“以往装置”)中,在混合动力系统不工作时内燃机循环水路中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非常高的情况下,为了不仅使用配设于内燃机循环水路的散热器还使用配设于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的散热器对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将内燃机循环水路连结于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539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内燃机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不需要冷却内燃机,因此,配设于内燃机循环水路的散热器不被用于冷却内燃机的冷却水的冷却。因此,根据以往装置的想法,考虑使冷却装置构成为:为了使对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水的冷却能力增大,在内燃机的运转停止的情况下,不仅使用配设于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的散热器,还使用配设于内燃机循环水路的散热器对冷却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水进行冷却,为此将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连结于内燃机循环水路。
然而,如先前所述,混合动力系统的温度需要被维持为低于内燃机的温度。因此,在将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连结于内燃机循环水路的时刻,当残留于内燃机循环水路的冷却水的温度高时,该温度高的冷却水会流入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该冷却水会被供给到混合动力系统。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混合动力系统因该冷却水而被加热,混合动力系统的温度会上升。其结果,有可能无法将混合动力系统的温度维持为合适范围内的温度。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驱动系统的冷却装置,其能够在不仅使用配设于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的散热器、还使用配设于内燃机循环水路的散热器对冷却混合动力系统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情况下,避免使混合动力系统的温度过度地上升。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驱动系统的冷却装置(以下称为“本发明涉及的冷却装置”)具备内燃机循环水路(20)、内燃机散热器(13)、混合动力系统循环水路(50)、混合动力系统散热器(43)、连结装置(65)以及控制单元(90)。
所述内燃机循环水路(20)是用于使对驱动车辆(100)的车辆驱动系统(200)的内燃机(100)进行冷却的冷却水循环的水路。所述内燃机散热器(13)为了通过外部气体对冷却水进行冷却而配设在所述内燃机循环水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99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降压衍生开关模式电源的三象限电桥
- 下一篇:路径构建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