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柱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07229.1 | 申请日: | 2019-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17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6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研;西崎祐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0R13/02;B60R21/213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苏萌萌;权太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柱结构,具备:柱框架,其构成柱的骨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处具有成为密封条的安装对象的凸缘部;饰板,其被安装于所述柱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构成车厢内的外观设计面;多个肋材,其被一体地形成于所述饰板中的所述柱框架侧的面上,且在经由所述密封条而被所述凸缘部支承的同时沿着柱的长度方向而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柱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平10-217868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结构,即,在具备内柱面板和从车厢内侧包围该内柱面板的饰板的前柱中,在饰板上一体地形成有被配置于该饰板与内柱面板之间的肋材的结构。在该在先技术中,被一体地形成于饰板上的肋材的大小与饰板的截面形状相对应,并以填补内柱面板与饰板之间的空间的方式而被配置。而且,其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在乘员碰撞到该饰板时,使该上述肋材发生变形而吸收冲击能量,从而对乘员进行保护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在先技术所涉及的肋材中,将肋材的大小设为与饰板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大小,并在乘员碰撞到饰板时,伴随着饰板的变形而从内柱面板的侧面获得反作用力。因此,因肋材而致使前柱整体的宽度变大,从而存在给从车厢观察时的乘员的视野带来影响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车辆碰撞时对从车厢侧碰撞到柱的乘员进行保护的同时良好地确保位于车厢内的乘员的视野的车辆用柱结构。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具备:柱框架,其构成柱的骨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处具有成为密封条的安装对象的凸缘部;饰板,其被安装于所述柱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构成车厢内的外观设计面;多个肋材,其被一体地形成于所述饰板的所述柱框架侧的面上,且在经由所述密封条而被所述凸缘部支承的同时沿着柱的长度方向而配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中,在构成车厢内的外观设计面的饰板的柱框架侧的面上一体地形成有多个肋材。此外,该多个肋材在经由密封条而被凸缘部支承的同时沿着柱的长度方向而配置,其中,所述凸缘部被设置在柱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处。因此,在乘员从车厢侧碰撞到柱时,上述肋材能够伴随着饰板的变形而从柱框架的凸缘部迅速地获得反作用力。而且,由于此后肋材被压坏,从而吸收了冲击能量,并发挥了由饰板实现的对乘员的保护性能。
并且,由于上述肋材被设为从柱框架的凸缘部获得反作用力从而对冲击能量进行吸收的结构,因此,例如与形成从柱框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获得反作用力的结构的肋材的情况相比,抑制了肋材的大型化。由此,促进了车辆用柱的小型化。其结果为,在对从车厢侧碰撞到柱的乘员进行保护的同时,良好地确保了位于车厢内的乘员的视野。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记载的车辆用柱结构中,所述饰板的柱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肋材的配置密度被设定为,该饰板上的预定的高度区域与该饰板的其他区域相比而较高。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中,例如,能够将在饰板中发生车辆碰撞时乘员的头部碰撞到的可能性较高的区域等设为预定的区域。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对该区域配置与其他区域相比而更多的肋材,从而能够有效地对冲击能量进行吸收,由此抑制了饰板被不必要地重量化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记载的车辆用柱结构中,在所述肋材上设置有与安全气囊模块抵接的倾斜部,所述安全气囊模块被配置于该肋材的车辆前方侧,且以包括安全气囊的方式而构成,所述安全气囊被设为能够从所述柱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与所述饰板之间膨胀展开。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柱结构所涉及的肋材上,设置有与安全气囊模块抵接的倾斜部。因此,在安全气囊进行膨胀展开时向饰板所输入的载荷将经由该倾斜部而被迅速地传递。由此,能够提前将柱框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与饰板之间按压并张开,从而使安全气囊迅速地膨胀展开。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了对于从车厢侧碰撞到柱的乘员的保护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72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试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下一篇:膝关节置换术后固定加压训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