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柴油机曲轴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702350.5 | 申请日: | 2019-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49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卡特动力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C3/06 | 分类号: | F16C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泰铭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2 | 代理人: | 周成金 |
| 地址: | 325200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柴油机 曲轴 | ||
本发明属于柴油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柴油机曲轴,包括主轴、连杆颈轴、曲柄臂、曲柄销和插接机构;所述主轴的内端固定连接有曲柄臂;所述曲柄臂两两设置为一组,曲柄臂之间通过连杆颈轴固定连接,曲柄臂的内端连接有曲柄销;所述曲柄销包括一号连接体和二号连接体;所述一号连接体的内部滑动插接有二号连接体,一号连接体与二号连接体插接完成后可以形成圆形;所述二号连接体的横截面呈W型,二号连接体通过弹性连接杆与一号连接体的内端连接;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柴油机曲轴工作过程中连接颈轴部分承受较大外力易出现裂纹,同时因受力方向不一致导致曲轴发生断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柴油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柴油机曲轴。
背景技术
曲轴是发动机中最重要的部件。它承受连杆传来的力,并将其转变为转矩通过曲轴输出并驱动发动机上其他附件工作。曲轴受到旋转质量的离心力、周期变化的气体惯性力和往复惯性力的共同作用,使曲轴承受弯曲扭转载荷的作用。因此要求曲轴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轴颈表面需耐磨、工作均匀、平衡性好,通常的柴油机曲轴由于曲柄销垂直固定连接于两平行曲柄臂之间,所以在该连接处内应力集中,在柴油机工作过程中该部分承受较大的外力,往往会在该连接处出现裂纹甚至会产生断裂,在解决曲轴断裂问题时一般采取加厚曲柄臂或加粗曲轴轴径的方法,这种结构在生产时比较耗材,使曲轴较为笨重,同时降低曲轴的柔性,使曲柄销圆角应力进一步加大,使曲轴的平衡和空间布置更加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柴油机曲轴。本发明主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柴油机曲轴工作过程中连接颈轴部分承受较大外力易出现裂纹,同时因受力方向不一致导致曲轴发生断裂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柴油机曲轴,包括主轴、连杆轴颈、曲柄臂、曲柄销和插接机构;所述主轴的内端固定连接有曲柄臂;所述曲柄臂两两设置为一组,曲柄臂之间通过连杆轴颈固定连接,曲柄臂的内端连接有曲柄销;所述曲柄销包括一号连接体和二号连接体;所述一号连接体的内部滑动插接有二号连接体,一号连接体与二号连接体插接完成后形成圆形;所述二号连接体的横截面呈W型,二号连接体通过弹性连接杆与一号连接体的内端连接;当柴油机启动时,因活塞下端与曲轴上的曲柄销转动连接,所以柴油机工作时会带动曲轴快速转动,即曲柄销与活塞下端不停的相对转动,当曲柄销转动至下端时,因曲柄销包括一号连接体和二号连接体,一号连接体与二号连接体之间通过弹性连接杆连接,所以曲柄销转动至下端时二号连接体会因活塞下端给予的压力向一号连接杆内收缩,同理因曲轴的独特构造,曲柄销为上下不对称设置,所以当有曲柄销转动至下端时即存在其他曲柄销转动至上端,但同样的二号连接体会想一号连接体内收缩,即在曲轴工作时因二号连接体与一号连接体之间的弹性力会为曲轴整体提供一股弹性力,避免转动过程中导致连杆轴颈因扭力不同出现裂纹导致发生事故。
所述连杆轴颈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曲柄臂内,连杆轴颈的两端设有插接机构;所述插接机构包括安装盘、连接轴、扩张环、卡扣、卡槽和连通槽;所述安装盘固定安装在连杆轴颈的两端,安装盘的内端中部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外端通过弹簧弹性连接有扩张环;所述扩张环可以收缩成圆环形,扩张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卡扣,扩张环内部的空腔与一号连接体和二号连接体之间的空腔连通;所述卡扣与安装盘上的连通槽相对,且卡扣可以通过连通槽卡接进曲柄臂内的卡槽中;当曲轴本体发生转动时,因会使得二号连接体间歇性进入一号连接体内,即一号连接体与二号连接体内的空腔不停的被间断挤压,因其空腔与插接机构中扩张环内部的空腔连通,所以会致使对扩张环进行间歇性的挤压,使得扩张环间歇性向外扩张,因扩张环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卡扣,所以扩张环受到挤压时会使得卡扣通过安装盘上的连通槽进入卡槽中,对连杆轴颈实现间歇性固定,即对连杆轴颈有一个弹性的保护作用力,避免连杆轴颈的刚性连接强度过大造成横向裂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卡特动力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卡特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23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