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上行功率控制方法、系统及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93151.2 | 申请日: | 2019-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71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24/08 | 分类号: | H04W24/08;H04W52/14;H04W52/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天尧;任默闻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行 功率 控制 方法 系统 测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系统及测试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得终端的实际上行功率,所述实际上行功率为终端发送上行信号的实际功率;在实际上行功率与目标上行功率的差值不在预设范围内时,调整下行输出电平或下行链路损耗,直至满足第一条件,其中,第一条件为终端的下行功率达到预设阈值;获得满足第一条件时的实际上行功率,判断满足第一条件时的实际上行功率与目标上行功率的差值是否在预设范围内;在满足第一条件的实际上行功率与目标上行功率的差值不在预设范围内时,按照预设步长调整下行输出电平或下行链路损耗,直至实际上行功率与目标上行功率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本发明可以在终端测试时精确控制终端的上行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测试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系统及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终端的质量尤其是射频性能,对移动通信的性能好坏至关重要。从2GGSM时代起,移动通信产业始终非常重视移动通信终端在各个环节上的测试,包括研发测试、一致性测试、准入测试和产线测试,形成了非常完备的测试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移动通信终端的质量和性能,对移动通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移动通信终端的核心是无线传输,其无线传输性能即射频性能是确保移动通信质量的核心基础。在2G GSM、3G WCDMA/TD-SCDMA/cdma2000和4GLTE时代,移动通信终端射频性能测试标准化、测试系统开发集成、测试服务提供等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和稳定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终端的射频性能处于较优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移动通信的良好的客户体验。
为了确保射频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可复现性、可比拟性和有效性,除了测试仪器仪表需要精确外,测试终端所处的状态也需要确保尽可能精确和合理。通常来说,会选择对终端的典型工作状态进行测试,如配置终端工作在特定频点、信道带宽、波形、调制方式、速率等物理参数下,并放置在特定固定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等。为了节约测试时间和降低测试成本,通常会选择相对来说性能最为恶化的物理参数和环境条件,即只要终端在最为恶化的情况下性能可以满足相关要求,则终端在其它情况下性能也可以满足相关要求。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终端发射机射频性能测试,还是终端接收机射频性能测试,为了要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可复现性、可比拟性和有效性,除了要固定上述测试条件外,还要确保终端的上行功率处于某特定的功率下,这是因为终端功放等射频元器件的工作状态对终端的各种射频性能指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终端接收机抗干扰性能测试中有时上行功率1dB或更小的差异都会造成接收误码率的迅速增加直至释放无线连接。
在3G终端射频性能测试中,对于那些非上行功率测试项目,测试标准在测试步骤中规定测试系统给终端发送功率控制命令控制系统测试的终端上行功率在某一定值的±1dB的范围内,±1dB的定义是因为考虑到通过功率控制命令控制的最小功率控制步长和功率控制容差问题,由于测试系统还存在测量不确定度(MU),终端的实际上行功率范围是目标值的±(1+MU)dB,3G终端射频性能测试标准规定的测试系统的终端较大上行功率测量不确定度(MU)为0.7dB(较小上行功率测量不确定度大于较大上行功率测量不确定度),即以较大上行功率为例,终端上行功率在目标值的±1.7dB范围内均是有效的测试,所以终端在进行这些射频指标测试时彼此间实际上行功率的差距最大可以有3.4dB,从而导致不同终端测试时或同一终端不同时间或在不同系统中测试时彼此之间状态可能差距较大,即可能有时比目标值严格,有时比目标值宽松。用给终端发送功率控制命令的方法控制终端上行输出功率实际上无法严格控制终端的输出功率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并且对于那些非上行功率测试项目,已有的测试方案中认为终端上行功率不是测试结果的一部分,未重视对终端上行功率的记录,一方面造成测试数据的不可严格复现和不可严格比拟的问题,此外也造成无法客观的评判终端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931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