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改性胶原的软组织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649738.3 | 申请日: | 2019-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4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 发明(设计)人: | 张敏;阳奇利;陈礼辉;黄六莲;吴慧;苗庆显;倪永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L24/10 | 分类号: | A61L24/10;A61L24/04;A61L24/00 |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 | 代理人: | 杨唯 |
| 地址: | 350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改性 胶原 软组织 粘合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胶原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改性胶原的软组织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其原料组成包括:胶原、聚赖氨酸、没食子酸与氧化剂;本发明使用来源于生物、价格低廉的活性成分聚赖氨酸与没食子酸直接对胶原进行本体化学改性,使改性胶原自身具备良好的粘合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改性胶原在医用软组织粘合剂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胶原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改性胶原的软组织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医疗领域中,对软组织如皮肤、肌肉及肠脏创口的密封修复常使用缝合线或订针。此法虽有效,但繁琐费力,还引入新的损伤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与之相比,软组织用粘合剂具有密封性好、伤害小、可止血、可负载药物、使用方便、手术时间短、无需移除及痂痕浅淡等诸多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胶原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结构蛋白,是生物体内含量最高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人体及动物体内。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的天然高分子材料,胶原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如与细胞的高亲和力、与血小板产生血凝作用、可促进伤口收敛及表皮细胞的爬行覆盖、可生物降解等。因此,使用胶原作为医用软组织粘合剂的原材料具有先天优势。
目前,基于胶原为医用粘合剂的公开技术报道不多,代表性的有CN201510985265.6一种新型生物医用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中所描述一种能够与伤口产生原位交联的生物医用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即:首先用高碘酸钠氧化海藻酸钠制得氧化海藻酸钠,将其溶于MES缓冲液中,在氮气保护下,将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同样溶于上述MES缓冲液中,接着加入多巴胺,反应8~24h后,透析、冻干,将反应产物溶于PBS或硼酸钠溶液中,即得A液;再将I型胶原溶于酸液中,溶液pH中和至5~8,即得B液。使用前先用双氧水或辣根过氧化物酶预处理伤口,然后将A、B液混合后立即涂覆到创面伤口处,30~120s即可形成凝胶,粘附于伤口表面。其中胶原仅作为一种辅助成分存在于共混液中,并非起粘合作用的有效组分(有效粘合成分实际为氧化海藻酸钠与多巴胺的反应产物);另,未经改性的胶原于中和至pH5~8的溶液中易发生沉淀,且粘合剂中的多巴胺价格昂贵。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本体改性胶原的软组织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软组织粘合剂使用来源于生物、价格低廉的天然活性物质聚赖氨酸/没食子酸直接对胶原进行本体化学改性,使改性胶原自身具备粘合效果,从而使胶原自身真正成为一种医用软组织粘合剂。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改性胶原的软组织粘合剂,其原料组成包括:胶原、聚赖氨酸(E-PL)、没食子酸(GA)与氧化剂;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氮气保护下,在氨基被封闭的胶原溶液中加入没食子酰化聚赖氨酸,再加入EDC/NHS,使没食子酰化聚赖氨酸的部分剩余氨基与胶原羧基发生反应,反应结束后,透析、冷冻干燥,得到精制改性胶原;
b)将改性胶原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得浓度为40mg/mL~400mg/mL的改性胶原溶液,称为A液,接着将A液与氧化剂按体积比1~5:1混合均匀制得上述软组织粘合剂。
进一步的,所述氧化剂选用浓度为30%的双氧水与16.68%高碘酸钠溶液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a)中所述氨基被封闭的胶原溶液与没食子酰化聚赖氨酸的固含量比为2.4~7.2:1;EDC与氨基被封闭的改性胶原的固含量的质量比为2~10%。
进一步的,步骤a)中所述氨基被封闭的胶原溶液的制备方法如下:
在氮气保护下,在1~10mg/mL胶原溶液中加入过量没食子酸-NHS酯,其中胶原与没食子酸-NHS酯的固含量比例为2.4~7.2:1,使胶原氨基充分与没食子酸-NHS酯反应1h~5h,得到氨基被封闭的胶原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胶原的提取方法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97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