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43650.0 | 申请日: | 201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8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雷剑兰;黄斯璜;黄启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达恒泰科贸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14;C08K5/13;C08K5/098;C08K5/20;C08K5/523 |
代理公司: | 11203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14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 茂金属聚丙烯 重均分子量 熔融指数 引发剂 熔体 断裂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 聚丙烯弹性体 聚丙烯分子链 聚丙烯塑料 自由基结合 自由基引发 碳自由基 成核剂 分子链 抗氧剂 润滑剂 自由基 溶体 碳链 造粒 组份 制备 加工 应用 | ||
1.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聚丙烯造粒加工过程中加入重均分子量是500-500000g/mol的茂金属聚丙烯、引发剂、抗氧剂、润滑剂和成核剂,各组份的组成是:聚丙烯100份、重均分子量是500-500000g/mol的茂金属聚丙烯0.5-100份、引发剂0.01-5份、抗氧剂0.1-3份、润滑剂0.1-10份和成核剂0.01-3份;其中,所述聚丙烯是采用Ziegler-Natta催化剂生产的聚丙烯或丙烯共聚物;其中,所述重均分子量为500-500000g/mol的茂金属聚丙烯是采用茂金属催化剂生产的聚丙烯或丙烯共聚物;其中,所述茂金属聚丙烯是聚丙烯分子链末端或分子链中含有碳碳双键;其中,所述Ziegler-Natta催化剂生产的聚丙烯是聚丙烯分子链末端或分子链中不含有碳碳双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选自有机过氧化物,其中所述有机过氧化物选自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化已烷、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苯甲酰、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化已炔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剂为混合型抗氧剂,由受阻酚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的组成;其中所述受阻酚类抗氧剂选自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264),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抗氧剂1010),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酯(抗氧剂1076)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所述亚磷酸酯类抗氧化剂选亚磷酸三壬基苯酯(TNPP)或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抗氧剂中受阻酚类抗氧剂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化剂之间质量比为1:(0.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润滑剂选自硬脂酸钙、芥酸酰胺、山芋酸酰胺、或它们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核剂选自羧酸金属盐、磷酸金属盐、二苄山梨醇及其衍生物,所述磷酸金属盐选自双[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羟基铝、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基)磷酸酯钠,所述羧酸金属盐选自对叔丁基苯甲酸羟基铝、苯甲酸钠、β-萘甲酸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是在0℃-50℃按配方将聚丙烯粉料、重均分子量为500-500000g/mol的茂金属聚丙烯、引发剂、抗氧剂、润滑剂和成核剂搅拌混合0.5-4小时;各组份的组成是:聚丙烯100份、重均分子量是500-500000g/mol的茂金属聚丙烯0.5-100份、引发剂0.01-5份、抗氧剂0.1-3份、润滑剂0.1-10份和成核剂0.01-3份;
(2)将步骤(1)产物采用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冷却后得到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粒料;其中所述螺杆挤出机的加热段温度为150~260℃,螺杆转速为35~75r/min,加料速度为3~50kg/h;其中所述螺杆挤出机是双螺杆挤出机、三螺杆挤出机或单螺杆挤出机。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制备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制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的熔体强度是4-80/c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达恒泰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国达恒泰科贸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365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