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致密油岩心渗吸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及其实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39536.0 | 申请日: | 2019-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96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1 |
发明(设计)人: | 许冬进;袁旭;石善志;何小东;承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G01N5/00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赵泽夏 |
地址: | 4301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罐 称重传感器 托盘 循环管 岩心 加热装置 加压装置 水泵 致密 模拟地层 实验装置 连通 高温高压条件 流体流动状态 上部内腔 实验系统 下部内腔 质量变化 检测轴 热源 内腔 气压 测量 记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致密油岩心渗吸实验装置,包括:渗吸罐、托盘、称重传感器、循环管、水泵、加热装置及加压装置,所述托盘内置于所述渗吸罐;所述称重传感器固定内置于所述渗吸罐,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检测轴与所述托盘连接,并用于测量所述托盘上的物体的重量;所述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渗吸罐的下部内腔连通、所述循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渗吸罐的上部内腔连通;所述水泵设置于所述循环管上;所述加热装置对所述渗吸罐提供热源;所述加压装置对所述渗吸罐的内腔提供气压,所述水泵可模拟地层流体流动状态,所述加热装置及加压装置可模拟地层高温高压条件,所述称重传感器可持续记录渗吸过程中岩心质量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致密油开发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致密油岩心渗吸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及其实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致密油主要采用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进行开采。这一技术可以在储层中人工制造裂缝,增加储层的渗透率、连通性及导流能力,加快开采速度。但随之带来的结果是,储层产量递减速度快,后期含水高,且裂缝只能对处于裂缝中的原油进行导流,对于基质中蕴含的大量原油,压裂工艺无法实现有效开采。
渗吸理论主要原理是以重力及毛管力为作用力,通过正向渗吸及逆向渗吸作用将储层基质中的原油置换出来,以达到对储层的最大程度开采。
针对特低渗、致密储层中基质与压裂液的渗吸实验研究较少,而且渗吸实验持续的时间长,实验过程岩心中置换出来的原油量少,对质量测量数据精度高,高压条件下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实验强度大。
常规渗吸实验装置主要应用于常压条件下,采用天平悬挂法称重,将高温渗吸室与天平隔离开进行测试,记录岩心质量变化,但周围环境震动对天平测量准确性的影响极大;进行高压渗吸实验时只能进行密封渗吸罐,进行高压渗吸实验,无法连续记录岩心质量变化,只能每隔一段时间将实验停止,取出岩心进行称重,由于质量变化极小,操作中误差大,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常规静态渗吸装置中渗吸罐中的渗吸液静止状态,渗吸作用所置换出来的原油将附着在岩心表面,不利于测量质量变化,且对后续岩心渗吸作用的影响尚不明确,不利于研究岩心渗吸规律。
因此,设计一种匹配地层高温高压条件,模拟地层流体流动状态,持续记录渗吸过程中岩心质量变化的装置,对研究岩心渗吸作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致密油岩心渗吸实验装置,可模拟地层高温高压条件,模拟地层流体流动状态,持续记录渗吸过程中岩心质量变化。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致密油岩心渗吸实验装置,包括:渗吸罐、托盘、称重传感器、循环管、水泵、加热装置及加压装置,所述托盘内置于所述渗吸罐;所述称重传感器固定内置于所述渗吸罐,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检测轴与所述托盘连接,并用于测量所述托盘上的物体的重量;所述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渗吸罐的下部内腔连通、所述循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渗吸罐的上部内腔连通;所述水泵设置于所述循环管上;所述加热装置对所述渗吸罐提供热源;所述加压装置对所述渗吸罐的内腔提供气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致密油岩心渗吸实验装置的实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测出岩心质量m,将岩心放入油液中浸泡至饱和,测出完全饱和后的岩心的质量M,油的密度为ρo,计算饱和油体积;
步骤2,将步骤1制得的饱和岩心放置于所述托盘上;
步骤3,启动所述水泵,向所述渗吸罐中泵入渗吸液,开启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加压装置;
步骤4,所述称重传感器等时间间隔依次测出岩心的质量为m1、m2、m3.......mn;
步骤5,计算岩心循环渗吸采出程度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95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