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缝洞油气藏压裂井大溶洞试井解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5926.0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2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仪;刘治彬;刘学利;邹宁;黄知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3;E21B49/0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藏 压裂井大 溶洞 解释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缝洞油气藏压裂井大溶洞试井解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压裂井缝洞油藏试井物理模型;S2、建立溶洞及溶洞泄油区径向渗流无因次数学模型;S3、建立压裂缝线性渗流无因次数学模型及其与径向渗流模型的耦合模型;S4、数学模型拉氏变换并求解;S5、绘制典型试井双对数曲线;S6、实测试井数据的拟合解释;S7、研究溶洞半径的影响;S8、研究主裂缝长度的影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建立了缝洞油气藏压裂井大溶洞试井解释方法,考虑井筒压裂形成大尺度压裂缝渗流通道,压裂缝沟通大溶洞,将大尺度溶洞视为势体,以溶洞为中心形成双重介质溶洞泄油区,通过溶洞泄油区的径向渗流与压裂缝的线性流动耦合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绘制典型试井双对数曲线,并对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缝洞油气藏压裂井大溶洞试井解释方法。
背景技术
缝洞型油气藏中发育有大量的天然裂缝与溶蚀溶孔与大尺度溶洞,这三类介质都是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目前的地震识别与钻井技术还无法完全保证钻遇缝洞储集体。存在生产井未钻遇溶洞的情况,常采用压裂等措施产生人工裂缝以沟通有效缝洞储集体。对于此类压裂井缝洞油藏,识别溶洞体积与压裂缝长度对指导后期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6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提出并发展了多重介质模型碳酸盐岩油气藏试井理论,认为油气藏可视多几种介质系统在空间上的叠加,各系统间存在窜流。然而,多重介质试井模型的基础是连续性假设,此类试井模型的连续性假设对于缝洞发育尺度大且离散分布的缝洞型油气藏并不完全适用,连续介质模型试井图版对缝洞油气藏矿场实测曲线往往难以拟合,且无法解释出大尺度裂缝与大溶洞参数。20世纪以来,一些学者考虑缝洞离散分布,建立了井钻遇溶洞试井模型、缝洞串并联组合等试井模型成功解释出了缝洞参数。有学者建立了井钻遇溶洞,溶洞外为双重连续介质的试井模型并求得了解析解。但这些模型的缝洞组合方式简单,适用范围有限,不能适用于压裂井缝洞油气藏。在缝洞型油气藏的生产实践中,存在生产井未钻遇有效缝洞区,导致油井产能低。综上所述,大尺度缝洞发育的缝洞型油气藏不完全多重介质连续性假设,现有的钻遇溶洞模型和缝洞组合试井模型又无法解决压裂油气藏试井问题。
本发明在研究压裂油气藏缝洞发育特征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试井模型与方法,模型考虑溶洞外区为双重介质,引入溶洞泄油区概念,对压裂缝中的线性渗流与溶洞径向渗流区中的径向渗流进行耦合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耦合求解,绘制了典型试井曲线,分析了流动特征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建立了缝洞油气藏压裂井大溶洞试井模型与方法,考虑溶洞外区为双重介质,引入溶洞泄油区概念,对压裂缝中的线性渗流与溶洞径向渗流区中的径向渗流进行耦合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耦合求解,绘制了典型试井曲线,分析了流动特征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缝洞油气藏压裂井大溶洞试井解释模型与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压裂井缝洞油藏试井物理模型;
S2、建立溶洞及溶洞泄油区径向渗流无因次数学模型;
S3、建立压裂缝线性渗流无因次数学模型及其与径向渗流模型的耦合模型;
S4、数学模型拉氏变换并求解;
S5、绘制典型试井双对数曲线;
S6、实测试井数据的拟合方法,编写解释程序;
S7、研究溶洞半径的影响;
S8、研究主裂缝长度的影响。
所述步骤S1中物理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59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