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缝洞油气藏压裂井大溶洞试井解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5926.0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2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仪;刘治彬;刘学利;邹宁;黄知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3;E21B49/0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藏 压裂井大 溶洞 解释 方法 | ||
1.一种缝洞油气藏压裂井大溶洞试井解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压裂井缝洞油藏试井物理模型,物理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1)以溶洞为中心形成泄油区,溶洞外发育有连续分布的天然裂缝和溶蚀溶孔,视为连续介质;(2)地层中有一口直井以定产量生产,井筒通过压裂形成的主裂缝与溶洞相连,储层流体为单相原油,溶洞被原油充填;(3)溶洞泄油区中,原油通过溶蚀溶孔向裂缝窜流,再向大溶洞发生窜流,最后通过压裂缝流入井筒;(4)原油在储层裂缝中的流动符合达西温流动;忽略毛管力与重力的作用;(5)初始时刻地层压力处处相等于原始地层压力;(6)溶洞、裂缝、溶孔和流体均为微可压缩,压缩系数为常数;(7)考虑井筒储集效应与表皮效应的影响;
S2、建立溶洞及溶洞泄油区径向渗流无因次数学模型,建立溶洞及溶洞泄油区径向渗流无因次数学模型的步骤如下:
模型以油藏模型为例,若为气藏,则将模型中的所有压力参数P替换为气藏拟压力,下标与下标含义均不变,流体物性参数采用对应气体参数即可,所述拟压力计算方法为:
式中,ψ为真实气体拟压力,Mpa2/(mPa.s);P为压力,MPa;μ为气体粘度,mPa.s;Z为气体偏差因子;P0为任意选定某一参考压力;
定义如下无因次量:
无因次压力pfD、pfrD、pvrD、pvD:
式中:pfD、pfrD、pvrD分别为压裂缝、径向泄油区天然裂缝、径向泄油区中的溶孔无因次压力;pf、pfr、pvr分别为压裂缝、径向泄油区天然裂缝、径向泄油区中的溶孔压力,MPa;
pv为大溶洞等势体压力,MPa;pvD为大溶洞等势体无因次压力; pi为地层原始压力,MPa;h为储层厚度,m;qo为生产井产量,m3/d;Bo为原油体积系数,m3/m3;μ为原油黏度,mPa.s;Kf为压裂缝渗透率,μm2;
无因次生产时间tD:
式中:t为井生产时间,h;为井无因次生产时间;φf为压裂缝孔隙度,无因次;Cft为压裂缝综合压缩系数,MPa-1,rw为生产井半径,m;
无因次地层厚度hD:
无因次压裂缝距离xD:
式中:x为主裂缝上其点距井口坐标,m;为主裂缝上点距井口无因次坐标;
无因次溶洞泄油区径向距离rD:
式中:r为径向溶洞泄油区点距溶洞中心坐标,m;
无因次泄油区半径reD:
式中:re为溶洞泄油区半径;
无因次溶洞半径rvD:
式中:rv为溶洞半径,m;
弹性储容比ω:
式中:φfr、φvr分别为径向天然裂缝、溶孔孔隙度,无因次;Cfrt、Cvrt为径向天然裂缝、溶孔综合压缩系数,MPa-1;
无因次窜流系数λ
式中:α为形状因子,m-2;Kfr、Kvr分别为径向天然裂缝、溶孔渗透率,μm2;
无因次井筒储集系数CD
式中:C为井筒储集系数,MPa-1;
无因次压裂缝横截面积AD:
Af为压裂缝横截面积,m2;
径向流区与线性流区流动系数之比MD:
模型自定无因次参数η1、η2:
溶洞以外泄油区裂缝与溶孔微分控制方程:
外边界条件包括无限大条件、封闭边界条件和定压边界条件:
1)无限大:
pfrD(∞,tD)=0 (3a)
2)封闭边界:
3)定压边界:
pfrD(reD,tD)=0 (3c)
内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
S3、建立压裂缝线性渗流无因次数学模型及其与径向渗流模型的耦合模型;
S4、数学模型拉氏变换并求解;
S5、绘制典型试井双对数曲线;
S6、实测试井数据的拟合方法,编写解释程序;
S7、研究溶洞半径的影响;
S8、研究主裂缝长度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592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