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定化谷氨酰胺转氨酶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4009.0 | 申请日: | 201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34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步国建;甘李;张玉如;寇雪蕊;和超楠;刘艳;贺晓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兴市东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东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10 | 分类号: | C12N11/10;C12N11/02;C12N9/96;C12N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 31319 | 代理人: | 夏思秋 |
地址: | 2254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定 谷氨酰胺 转氨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定化谷氨酰胺转氨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葡聚糖凝胶、琼脂糖凝胶、卡拉胶、明胶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固定化酶,将固定化好的包埋体浸入保护剂含有醇类、糖类、抗氧化剂等液态混合物中,使得固定化后酶制剂的稳定性大大提升。本发明不仅大大延长谷氨酰胺转氨酶在低温、常温和高温下的保存时间,且使谷氨酰胺转胺酶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酶制剂的固定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化谷氨酰胺转氨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谷氨酰胺转胺酶,是一种催化酰基转移反应的转移酶,它能够促使蛋白质分子内交联,蛋白质分子间交联以及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的交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蛋白质的功能性质,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在食品加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谷氨酰胺转胺酶最早在豚鼠肝脏中首次发现,1989年首次从茂源链霉菌中分离得到,1997年实现规模化生产,2001年正式列为我国食品添加剂。谷氨酰胺转胺酶广泛存于自然界中,按来源可以将它分成三类:动物来源的谷氨酰胺转胺酶,植物来源的谷氨酰胺转胺酶和微生物来源的谷胺酰胺转胺酶。由于动植物来源的谷氨酰胺转胺酶来源少且成本昂贵,而微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产酶量高等特点,目前生产的谷氨酰胺转胺酶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
但是,目前微生物产谷氨酰胺转氨酶在高温运输、保存、应用方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谷氨酰胺转氨酶液态酶制剂只能在低温或是室温下长期保存,但在夏天或是炎热地区运输,保存过程中很难提供稳定低温环境。因此开发一种可在较高温度下(30℃或37℃)长期稳定保存的谷氨酰胺转氨酶酶制剂是非常重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本发明创新提出将酶制剂的保护剂配方和酶的固定化相结合,解决引起酶活在常温和较高温度下容易损失的问题,使制备得到的固定化谷氨酰胺转胺酶相对初始原酶,其稳定性得到巨大提高。并且,相对目前市场已有的酶制剂,其稳定也有大幅度的提高,在低温、常温和高温下保存时间大大延长。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固定化谷氨酰胺转氨酶的制备方法,即,利用固定化和浸入保护剂复合方法制成,包括如下步骤:
1)将含有葡聚糖凝胶、琼脂糖凝胶、卡拉胶、明胶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制备成载体悬浮液,加热融化灭菌。
2)将灭好菌的载体悬浮液冷却至室温,加入pH调节剂调节pH后,与游离态谷氨酰胺转氨酶混合均匀,于2-8℃的条件下静置。
3)然后加入戊二醛溶液,固定化交联,然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得到固定化体系。
4)将步骤3)得到的固定化体系浸入保护剂中,制备得到所述固定化谷氨酰胺转氨酶。
步骤1)中,所述加热融化灭菌的温度为115-121℃;优选地,为115℃。所述加热融化灭菌的时长为20分钟。
步骤2)中,所述pH调节剂为硫酸、乳酸、氢氧化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盐酸、Tris、柠檬酸、柠檬酸三钠、纯水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优选地,为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柠檬酸、柠檬酸三钠、纯水。
步骤2)中,所述pH值为5.0-7.0;优选地,为5.8-6.2。
步骤2)中,所述游离态谷氨酰胺转氨酶的初始浓度为500-1000U/mL,优选为600-800U/mL;所述静置的时间为10-60min,优选为20-40min。
步骤2)中,所述静止的时间为10-60min;优选地,为20-40min。
步骤3)中,所述戊二醛溶液的浓度为0.05-2.00%(m/V)。
步骤3)中,所述交联的时间为10-60min;优选地,为20-40min。
步骤3)中,所述洗涤的次数为2-5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兴市东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东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泰兴市东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东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40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