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节能环保的家用废电池处理回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06473.9 | 申请日: | 201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5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张进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进一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H01M6/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8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附层 内胆 废电池 限位柱 贯穿 处理回收装置 节能环保 卡接块 旋转盖 上端 嵌入 吸附有毒气体 气体泄漏 卡接爪 限位块 位块 位柱 密封 丢弃 交错 取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环保的家用废电池处理回收装置,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设有内胆,内胆的上端设有贯穿块,贯穿块的一端设有限位柱,限位柱的两侧设有卡接块,卡接块的一端设有卡接爪,外壳的上端旋转有旋转盖,旋转盖的内部设有吸附层,吸附层的两侧嵌入有贯穿槽,通过设置有限位块和限位柱交错嵌入于吸附层和贯穿块的内部,使得可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柱增加内胆和吸附层的连接,使得当需要将内胆取出时,可通过吸附层对内胆内部废电池起到密封和吸附有毒气体的效果,避免现有的废电池在丢弃后内部有毒气体泄漏的情况,且通过吸附层内部贯穿槽方便吸附层与内胆进行对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电池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废电池在进行使用后,内部存在一定量的可回收材料,且废电池在使用后随意丢弃易导致环境污染,并小型二次电池目前国内的使用总量只有几亿只,大多数体积较小,而家庭在使用电池后通常将废电池当做生活垃圾丢弃。
例如申请号为CN201810406514.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废电池回收装置。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废电池存放的废电池回收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废电池回收装置,包括有安装框、第一挡板、安装架、第二挡板、空心杆、固定机构、放置板、第一弹性件、晃动机构、第一锁紧机构、第二锁紧机构、拉线和拉环;第一挡板一端与安装框一侧部铰接;第一锁紧机构固接于第一挡板前部,且输出端与安装框前部配合;安装架通过晃动机构固接于安装框内底部,第二挡板一端与安装架一侧部铰接。本发明达到了便于废电池存放的效果。
基于上述检索发现,上述专利同时结合现有技术中的多数处理回收装置,其在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的电池在使用后,内部易产生有毒气体和有毒物质,而在大多数家庭在使用电池后通常无法将电池内部有毒气体进行吸收,将有毒物质进行封闭,导致现有废电池在丢弃后易产生环境污染,并现有的处理回收装置通常为体积较大,不适合家庭使用,且现有的处理回收装置只能对较多电池进行统一回收处理,无法方便家庭对单只废电池进行处理,从而使得现有的处理回收装置不够节能环保,且无法方便将有毒气体进行吸收。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节能环保的家用废电池处理回收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环保的家用废电池处理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电池在使用后,内部易产生有毒气体和有毒物质,而在大多数家庭在使用电池后通常无法将电池内部有毒气体进行吸收,将有毒物质进行封闭,导致现有废电池在丢弃后易产生环境污染,并现有的处理回收装置通常为体积较大,不适合家庭使用,且现有的处理回收装置只能对较多电池进行统一回收处理,无法方便家庭对单只废电池进行处理,从而使得现有的处理回收装置不够节能环保,且无法方便将有毒气体进行吸收的问题。
本发明一种节能环保的家用废电池处理回收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设有内胆,内胆的上端设有贯穿块,贯穿块的一端设有限位柱,限位柱的两侧设有卡接块,卡接块的一端设有卡接爪,外壳的上端旋转有旋转盖,旋转盖的内部设有吸附层,吸附层的两侧嵌入有贯穿槽,贯穿槽的内部设有限位块,吸附层的两侧设有滑动柱,滑动柱的下端设有容纳柱,容纳柱的一端设有旋转板,旋转板的一端设有支撑块,支撑块的一侧设有磁石,旋转板的一侧设有活动柱,活动柱的一端设有顶柱,外壳内部的下端设有固定板,外壳内部的中部两侧和固定板的一侧均设有卡接柱,卡接柱的一侧设有限制柱。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柱通过旋转板与顶柱呈垂直方向活动连接,所述顶柱的一端与内胆的下端活动贴合连接,且固定板一侧的卡接柱和限制柱与顶柱的外侧活动贴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柱与吸附层配套设置于外壳的内部,所述滑动柱通过吸附层与容纳柱呈活动贯穿连接,且旋转板通过容纳柱与滑动柱呈角度旋转连接,并滑动柱的下端呈“V”状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进一,未经张进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64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