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纤成缆生产线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95775.0 | 申请日: | 201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0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沈辰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盈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8/05 | 分类号: | B29C48/05;B29C48/154;B29C48/885;F26B21/00;F26B13/14;G02B6/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31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纤 生产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成缆生产线,包括光纤放线机构、挤塑机构、冷却机构、张紧机构、收线机构;冷却水槽两端开设有供光纤通过的U型槽,冷却机构还包括为位于冷却水槽两侧的第一导线轮和第二导线轮,冷却水槽上端两侧设置有多个二次冷却构件;二次冷却构件包括固定在冷却水槽侧壁的置物板以及设置在置物板一侧的出水管;第一导线轮外周壁设置有螺旋导向槽,且上端与置物板高度持平,下端与U型槽底端持平。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通过在冷却水槽内的三次往复通过且实现多段单独冷却,提高了整个冷却水槽的冷却效率,进而整体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蓄水槽内的冷却水重复使用,降低了冷却水的消耗,实现废水减排,降低环境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缆制造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纤成缆生产线。
背景技术
光缆线主要是由一定数量的光纤按照一定方式组成光缆线的缆心和缆心外的护套构成。例如公布号为CN107599340A的中国专利《单牵引光纤二次套塑生产线及其生产工艺》,公开了一种生产线和生产工艺,设备依次包括光纤放出装置、挤塑机、水槽、分线轮、牵引轮、收线张力轮和收线架,通过上述设备实现光纤成缆。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光缆线在使用时收缩,需要在光缆线生产过程中对光缆线充分冷却,现有的光缆线大多在连续多个冷却水槽内冷却,由于光缆线的冷却是缓慢的过程,如果冷却槽的长度不够长就会导致光缆线冷却不充分。而将冷却槽设置的很多个后延长路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缓解这个问题,但是这种设置占地面积较大、同时冷却水使用过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纤成缆生产线,具有冷却效果相同的同时占地面积小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光纤成缆生产线,包括
光纤放线机构,包括用于定位光纤轮的放置架、设置于所述放置架前端的定位轮组;
挤塑机构,包括与所述定位轮组保持同一高度的挤塑头部;
冷却机构,包括冷却水槽;
张紧机构,包括置地架、设置在所述置地架上的张紧轮组;
收线机构,包括收卷轮组;
所述冷却水槽两端开设有供光纤通过的U型槽,所述冷却机构还包括为位于所述冷却水槽两侧的第一导线轮和第二导线轮,所述冷却水槽上端两侧设置有多个二次冷却构件;
所述二次冷却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冷却水槽侧壁的置物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置物板一侧的出水管;所述第一导线轮外周壁设置有螺旋导向槽,且上端与所述置物板高度持平,下端与所述U型槽底端持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纤管从放置架上的光纤轮上起步,汇集到放置架前端的定位轮组后进入到挤塑机构中的挤塑头部,实现光纤管的套管的包覆。生成后的光缆进入到冷却水槽进行冷却,再通过收线机构进行收卷打包,其中光缆通过收线机构被持续拉动,另一方面张紧机构的设置可以让光缆持续处于绷紧状态。
光缆在通过冷却水槽时:通过U型槽进入到冷却水槽内部,而后从另一端的U型槽穿出后进入到第一导线轮,通过螺旋导向槽的高度提升以及方向实现180°的转向后又进入到二次冷却构件中的置物板上,位于该位置的光缆持续被置物板一侧的出水管内的冷却水二次冷却,当光缆运行到第二导线轮后又再次发生180°的转向,再次通过多个二次冷却构件后,从冷却水槽内移出进入到下一工位。通过光缆在冷却水槽内一次冷却后,再次在多个二次冷却构件中温度较低的冷却水进行冷却,起到在相同长度的冷却水槽内提高冷却效率的目的,大大减小了冷却水槽的占地面积。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线轮直径不大于所述U型槽与所述冷却水槽侧壁之间的间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线轮的位置设置在冷却水槽一端,且径长能够满足从中部移出的光缆能够直接进入到第一导线轮的一侧,而不用发生大幅度的转向,避免干扰光缆在冷却水槽内的位移轨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盈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盈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57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