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点茶粉的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84611.8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0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宋联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联可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刘迪 |
地址: | 212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粉 鲜茶叶 烘干 生产工艺 杀青处理 茶叶 最大程度地 茶皂素 茶皂 分级 过筛 均质 制作 杀菌 保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点茶粉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选取鲜茶叶;将鲜茶叶进行杀青处理,然后烘干;粉碎烘干后的茶叶,过筛,收集分级出来的茶粉均质,杀菌得所述点茶粉。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点茶粉的生产工艺操作简单,将鲜茶叶经杀青处理后,烘干、粉碎,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通过此工艺制得的点茶粉在制作点茶时产生的沫饽比较多,而沫饽中含有丰富的茶皂素和茶皂苷;即本发明所述工艺得到的点茶粉所含的营养成分更丰富,由该点茶粉制作的点茶增强了斗茶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点茶粉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点茶是唐、宋代的一种煮茶方法。是分茶的基础,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自点、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但这整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点茶之前要先暖盏,用开水过一遍茶碗,否则茶不浮。然后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不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宋人发明的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
宋代点茶强调水沸的程度,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而且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点茶不仅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于对茶的直观欣赏,可以说,点茶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饮茶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较为讲究情趣创造了条件。点茶所用点茶粉是影响点茶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市面上关于点茶粉的制作工艺较少,关于如何制作点茶粉才能得到最佳效果的茶汤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产生很丰富沫饽的点茶粉的生产工艺。
一种点茶粉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鲜茶叶;
(2)将鲜茶叶进行杀青处理,然后烘干;
(3)粉碎烘干后的茶叶,过筛,收集分级出来的茶粉均质,杀菌得所述点茶粉。
本发明所述点茶粉的生产工艺,将鲜茶叶经杀青处理之后,直接进行烘干,然后将烘干后的茶叶粉碎,过筛均质处理,得点茶粉,本发明所述点茶粉的生产工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且工艺比较简单。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杀青为蒸汽杀青,所述蒸汽杀青的蒸汽压力为2-3公斤,温度为100-160℃,蒸汽杀青的时间为30-40s。蒸汽杀青能保证芽叶完整、叶底绿翠、并能去除苦涩味,蒸汽杀青能使鲜叶内酶的活性迅速遭到破坏,防止茶多酚的氧化,保存了鲜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进一步地,步骤(2)中,鲜茶叶进行杀青处理后需自然冷却至室温,再进行烘干处理。因经过蒸汽杀青后的茶叶的含水量一般高于鲜叶,经杀青后虽然叶质已经变软,但是还不能进入粉碎阶段,需将茶叶进行烘干处理。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烘干为在温度为60-80℃的条件下,干燥10-16h。
进一步地,步骤(2)中,将鲜茶叶烘干至含水量为5%-7%。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得茶粉的细度为200-2000目。
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均质为采用高压均质机加压均质。
高压均质机也称“高压流体纳米匀质机”,它可以使悬浊液状态的物料在超高压作用下,高速流过具有特殊内部结构的容腔,使物料发生物理、化学、结构性质等一系列变化,最终达到均质的效果。使用高压均质机可提高产品的均匀度和稳定性,增加保质期,改变产品的稠度改善产品的口味和色泽。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均质机的工作压力为60-70MPa,在此条件下的均质时间为20-4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联可,未经宋联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46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风力辅助蒸汽控湿履带式微波茶叶杀青工艺
- 下一篇:白毫乌龙茶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