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车路协同系统的目标车辆分类识别方法、系统及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582868.X | 申请日: | 2019-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46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娟;李卫兵;关宁;张家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8G1/00 | 分类号: | G08G1/00;G08G1/01;G08G1/017;G08G1/056;G08G1/123;G08G1/1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关向兰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路协同 主车 分类识别 目标车辆 智能驾驶 车载通讯模块 行驶 视距 原点 参数关系 道路工况 复杂环境 决策模块 逆向行驶 位置区域 行驶方向 有效解决 状态区域 准确定位 同向 直道 应用 判定 覆盖 | ||
1.一种基于车路协同系统的目标车辆分类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方法包括:
S1:对直道道路工况下,装置有车载通讯模块的主车HV,根据远车RV的行驶方向及其相对主车HV的位置,对其进行区域的划分与判定;
S2:根据RV相对于HV的位置,可将RV相对于HV划分为N个区域;其中RV相对HV同向行驶的区域为N1个、RV相对HV逆向行驶的区域为N2个、RV相对HV交叉行驶的区域为N3个,N=N1+N2+N3;
S3:以HV为原点,判断RV是否位于上述N个区域的某一个区域;
S4:计算出目标车RV相对主车HV状态区域及对应参数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车路协同系统的目标车辆分类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步骤中,具体的所述RV相对于HV划分为17个区域,其中RV相对HV同向行驶的区域为10个、RV相对HV逆向行驶的区域为5个、RV相对HV交叉行驶的区域为2个;
RV相对HV同向行驶的区域:
区域1:场景为RV与HV同向、在HV正前方,且与HV在同一车道内;
区域2:场景为RV与HV同向、在HV右前方,且与HV在同一车道内;
区域3:场景为RV与HV同向、在HV左前方,且与HV在同一车道内;
区域4:场景为RV与HV同向、在HV正后方,且与HV在同一车道内;
区域5:场景为RV与HV同向、在HV左后方,且与HV在同一车道内;
区域6:场景为RV与HV同向、在HV右后方,且与HV在同一车道内;
区域14:场景为RV与HV同向、在HV左前方,且在HV相邻车道;
区域15:场景为RV与HV同向、在HV左后方,且在HV相邻车道;
区域16:场景为RV与HV同向、在HV右前方,且在HV相邻车道;
区域17:场景为RV与HV同向、在HV右后方,且在HV相邻车道;
RV相对HV逆向行驶的区域:
区域7:场景为RV与HV逆向、在HV正前方,且与HV在同一车道内;
区域8:场景为RV与HV逆向、在HV左前方,且与HV在同一车道内;
区域9:场景为RV与HV逆向、在HV右前方,且与HV在同一车道内;
区域10:场景为RV与HV逆向、在HV左前方,且在HV相邻车道;
区域11:场景为RV与HV逆向、在HV右前方,且在HV相邻车道;
RV相对HV交叉行驶的区域:
区域12:场景为RV相对HV为左向交叉行驶;
区域13:场景为RV相对HV为右向交叉行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车路协同系统的目标车辆分类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3步骤中,通过各区域边界判断RV的区域问题,具体为包括以下步骤:
A1:确定判断的参数,包括:
①目标车相对主车的航向角偏差△θ;
②RV与HV横向相对距离Dy;
③HV速度V0;
④RV速度V1;
A2:确定判断的条件,包括:
①RV相对HV的航向关系;
②RV与HV是否在同一车道内;
③RV与HV车速对比;
④RV相对HV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车路协同系统的目标车辆分类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RV相对HV的航向关系:
由于车辆的航向角为车辆行驶方向相对于正北的角度差,因此用两车的航向角度差值来判断目标车相对主车的航向关系;
设置目标车相对主车的偏差为△θ,其中A、B、C、D分别为△θ不同的阈值区间;设定如下:
区间A:△θ∈[-20°,20°],此时目标车与主车航向相同(即同向行驶);
区间B:△θ∈[160°,200°],此时目标车与主车航向相反(即逆向行驶);
区间C:△θ∈(20°,160°),此时目标车相对主车左向交叉(即左交叉行驶);
区间D:△θ∈(200°,340°),此时目标车相对主车右向交叉(即右交叉行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286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列队行驶分离与重组方法
- 下一篇:一种BLE信标组网电子围栏及车辆监管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