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量回馈装置、车辆空调系统、车辆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78915.3 | 申请日: | 2019-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08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张骁诚;王淑艳;段福海;高莎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H02J7/32;H02N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莎日娜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能量 回馈 装置 车辆 空调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量回馈装置、车辆空调系统、车辆及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辆,能量回馈装置包括热电转换组件和电池互联控制器;热电转换组件包括多个塞贝克贴片和支撑框架,多个塞贝克贴片固定在支撑框架上;支撑框架沿车辆的通风散热器件的两侧设置,热电转换组件的输出接口与电池互联控制器的输入接口电连接,电池互联控制器的控制器输出接口与车辆的动力电池和/或用电设备电连接,其中,通风散热器件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用电设备为非电热型设备。本发明提供的能量回馈装置结构简单,制造安装简便,成本较低,可将电能储存在动力电池中或提供给用电设备,能够不受气象因素干扰弥补电能不足的缺陷,实现能量的回馈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量回馈装置、车辆空调系统、车辆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以及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引领下,纯电动汽车因无污染、噪音低等优势受到各大汽车制造商的关注。
目前,在纯电动汽车中,省去了发动机,动力来源于驱动电机。对于汽车的空调系统而言,无法像传统燃油车那样采用发动机热水余热来制热采暖。制热通常利用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器件制热,或者利用热泵技术回收尾气余热。为了补充PTC器件对于电池能量的消耗,通常采用设置太阳能电池板等手段为PTC器件供电或给动力电池充电。
然而,现有的太阳能充电装置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对于车辆的设计制造要求较高,因此能效低且制造成本较高,并且,太阳能充电装置无法有效利用车辆其他部件散发的余热,造成了热能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能量回馈装置、车辆空调系统、车辆及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充电装置能效低、成本高、能量浪费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能量回馈装置,应用于车辆,所述能量回馈装置包括热电转换组件和电池互联控制器;
所述热电转换组件包括多个塞贝克贴片和支撑框架,多个所述塞贝克贴片固定在所述支撑框架上;
所述支撑框架沿所述车辆的通风散热器件的两侧设置,所述热电转换组件的输出接口与所述电池互联控制器的输入接口电连接,所述电池互联控制器的控制器输出接口与所述车辆的动力电池和/或用电设备电连接,其中,所述通风散热器件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用电设备为非电热型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电池互联控制器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上设置有能量管理芯片、电压转换器件和所述控制器输出接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能量回馈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能量回馈装置包括热电转换组件和电池互联控制器,在热电转换组件中包括多个塞贝克贴片和支撑框架,多个塞贝克贴片固定在支撑框架上,当把支撑框架设置在车辆的通风散热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后,支撑框架上的塞贝克贴片可根据进风侧和出风侧的温差,基于塞贝克效应,产生电能,通过与其连接的电池互联控制器,将产生的电能输送至动力电池中或者用电设备中。本发明提供的能量回馈装置结构简单,制造安装简便,成本较低,可用于车辆中,基于车辆的通风散热器件的进风侧和出风侧的温差发电,将电能储存在动力电池中或提供给用电设备,能够不受气象因素干扰弥补电能不足的缺陷,实现能量的回馈利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空调系统,以补偿空调在制热模式下对于电能的消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车辆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和前述的能量回馈装置;
所述室外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发动机舱内;
所述支撑框架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延伸至出风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78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