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大吴风草中类黄酮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培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69167.2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499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马玉心;崔大练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2/00 | 分类号: | A01G22/00;A01G7/04;A01G7/06;A01N43/16;A01N31/08;A01N43/90;A01N25/14;A01P2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6100 浙江省杭州市普陀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大吴风草中 类黄酮 物质 含量 培育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提高大吴风草中类黄酮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培育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向大吴风草植株或植株部分经叶面或根部施用促生长组合物,以及,利用紫外线阶段性照射大吴风草植株;上述促生长组合物中包括一种或多种类黄酮化合物和羧酸基团修饰的壳聚糖盐。本发明提供的培育方法能干扰气孔细胞闭合以使得CO2进入细胞不受阻,增加根部环境湿润度以增强植株抗干旱能力,增加光合产物多糖生成量,为类黄酮物质等次生代谢物提供糖苷,生物相容度高,抑制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以保护植株免于氧化损伤,增强苯丙氨酸解氨酶和查尔酮合成酶活性,提高初代代谢向次生代谢的转变效率,增强植株抗氧化、抗辐射及抗非生物逆境胁迫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提高大吴风草中类黄酮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大吴风草(Farfujium japonicum Lindl.),又名莲蓬草,属菊科管状花亚科千里光族款冬亚族大吴风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分布区域从中国东南部经琉球群岛和台湾地区一直到日本,全株入药。大吴风草作为药食两用的资源植物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其根状茎、叶片、叶柄均可入药或作为蔬菜食用,“辛、温、无毒,性凉、味苦”,并具有退热、解毒、活血之功效,民间广泛用于治疗湿疹、咳嗽、支气管炎、淋巴腺炎、痢疾等疾病;也是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宜植于大树下、高大建筑物背阴处、林地,也可布置荫蔽处的花坛、花境,常用做路旁的花境做背景或点缀,十分美丽。其生境范围相当广泛,常生于低海拔的林下、山地、山谷、海滨草丛;其野生环境多为林下,郁闭度在80%以上,能成片生长,而且长势较好,土壤基质多为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随着野生资源不断被挖掘利用,人们开始人工栽培大吴风草,由于其适应性较强,即使在向阳处、土质瘠薄甚至盐碱地均能生长,所以繁殖比较容易。
大吴风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萜类(倍半萜、二萜、三萜)、酚类、生物碱类、甾体类以及脂肪酸类等;类黄酮和酚类化合物是植物在长期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为抵御恶劣生态条件、动物、微生物等攻击而形成的一大类次生代谢产物,调节植物生长,保护植物免受紫外线,抵御致病菌侵袭,影响植物的生殖力和花粉的萌发;类黄酮及黄酮类物质还具有抗癌、抗病毒、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糖尿病并发症、治疗骨质疏松等多种药用作用,还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人体中有害的超氧自由基团,具有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活性。虽然类黄酮类和酚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理和生理活性,但是在大吴风草体内含量低,不易提取,所以提高大吴风草类黄酮和酚类物质的含量,从而提高大吴风草的开发价值成为研究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干扰气孔细胞闭合以使得CO2进入细胞不受阻,增加根部环境湿润度以增强植株抗干旱能力,增加光合产物多糖生成量,生物相容度高,抑制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增强苯丙氨酸解氨酶和查尔酮合成酶活性,提高次生代谢转变效率的提高大吴风草中类黄酮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培育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提高大吴风草中类黄酮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培育方法,包括,向大吴风草植株或植株部分经叶面或根部施用促生长组合物,以及,利用紫外线阶段性照射大吴风草植株;上述促生长组合物中包括一种或多种类黄酮化合物和羧酸基团修饰的壳聚糖盐。该方法能利用促生长组合物和紫外线照射改变大吴风草体内生理代谢水平,促进其光合作用,诱导并促进类黄酮和酚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提高其药用和经济价值,且大大提高了植物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清除或抑制能力以保护细胞免于氧化损伤,以及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抗性,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91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