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熔融金属槽侵蚀程度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565638.2 | 申请日: | 2019-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204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峰;苏志祁;李宏玉;滕培培;程巍;廖俊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柳钢东信科技有限公司;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11/16 | 分类号: | G01B11/16;G01B11/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岚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24 | 代理人: | 李景辉 |
| 地址: | 545002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码 熔融金属槽 探棒 向量数据 侵蚀程度检测 底端 测距摄像头 运动轨迹 滑动 侵蚀 检测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熔融金属槽侵蚀程度检测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将中上部固定有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的探棒的底端置于熔融金属槽底部,使所述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保持面向固定于固定位置的测距摄像头,来回多次滑动所述探棒,获得所述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分别相对于所述固定位置的向量数据;根据所述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分别相对于所述固定位置的向量数据、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定位码与探棒底端之间的距离,计算得出探棒底端相对于固定位置的向量数据,从而获得反映所述熔融金属槽侵蚀轮廓的探棒底端的运动轨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冶炼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熔融金属槽侵蚀程度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着近年来国内钢铁行业及其信息智能化的蓬勃发展,钢铁企业在追求高产量高品质的同时,有效的保证安全生产成为了企业愈发关注的重点,也是实现社会稳定、促进钢铁行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鉴于此,作为炼铁厂高炉正常生产的出铁水过程中,对熔融金属槽(铁水沟)侵蚀程度的有效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钢厂对此的检测方法大多还是基于人工操作的视觉及触感经验检测,具体方法为:出铁水过程中,检测人员手持一根检测探棒,将检测探棒伸入熔融金属槽(铁水沟)并到达其底部数十秒,然后通过探棒底端与熔融金属槽(铁水沟)底部的多次接触、以及流动铁水对检测探棒的灼烧程度,依据个人经验来判断铁水沟内部耐火材料的侵蚀程度。该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缺点:(1)检测方法老旧,依靠个人经验得出的检测数据缺乏理论依据,没有可比性;(2)每次检测结果的标准因人而异,不能依据铁水的成分、温度等条件进行数据的科学分类汇总,也无法得到熔融金属槽(铁水沟)内部耐火材料的精确的侵蚀程度曲线;(3)当熔融金属槽(铁水沟)实际侵蚀程度很大,且目前人工经验检测方法没有及时判断出应当更换铁水沟耐火材料时,会出现铁水烧穿铁水沟的危险事故,对整个生产流程以及生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危害。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熔融金属槽(铁水沟)侵蚀程度检测的不准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熔融金属槽侵蚀程度检测方法,目的是为了精确检测出熔融金属槽(铁水沟)的侵蚀程度,以实现检测数据分类统计以及有效预防铁水烧穿耐火材料的事故发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熔融金属槽侵蚀程度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中上部固定有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的探棒的底端置于熔融金属槽底部,使所述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保持面向固定于固定位置的测距摄像头,来回多次滑动所述探棒,获得所述所述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分别相对于所述固定位置的向量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分别相对于所述固定位置的向量数据、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定位码与探棒底端之间的距离,计算得出探棒底端相对于固定位置的向量数据,从而获得反映所述熔融金属槽侵蚀轮廓的探棒底端的运动轨迹。
所述探棒为圆柱形结构;
所述第一定位码和第二定位码为二维定位码,所述第一定位码的中心和第二定位码的中心连线,与所述探棒的轴线平行;
所述测距摄像头为具有实时视频采集功能的单目摄像机;在测量前,对所述测距摄像头进行标准化标定;
根据获得的反映所述熔融金属槽侵蚀轮廓的探棒底端的运动轨迹,判定当所述侵蚀轮廓的变形量超过设定阈值时,发出警示。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相比于老旧的检测方法,本发明采用数学建模与分析的技术手段,所得到的检测数据更为科学,且真实、可靠;并且可将每次的检测结果进行数据汇总与分析,并能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熔融金属槽(铁水沟)内部耐火材料随时间变化的侵蚀程度曲线;当熔融金属槽(铁水沟)侵蚀程度很大时,能发出警示或者报警提醒操作人员及时更换,保证了高炉出铁水的正常生产,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柳钢东信科技有限公司;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柳钢东信科技有限公司;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56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