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气缸盖气密性检测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55176.6 | 申请日: | 2019-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62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郑志勋;周华和;周华祥;王其鹏;方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永裕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2 | 分类号: | G01M3/02;G01M3/06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王惠萍 |
地址: | 241100 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气缸盖 气密性检测设备 夹具 高度控制装置 气密性检测 工作效率 夹紧气缸 压紧装置 气缸盖 水箱 竖直 压紧 移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缸盖气密性检测设备,包括水箱、用于夹紧气缸盖的夹具、用于控制夹具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的高度控制装置和设置于高度控制装置上且用于将气缸盖压紧在夹具上的压紧装置。本发明的发动机气缸盖气密性检测设备,可以方便快捷的完发动机气缸盖的气密性检测,从而可以提高发动机气缸盖气密性检测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缸盖气密性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气缸盖气密性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发动机气缸盖、气缸套与活塞共同组成柴油机的燃烧室,其是柴油机承受高温、高压工作条件的零部件之一。气缸盖顶面承受的螺栓预紧力远远大于燃烧压力,气缸盖底面承受燃料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压力和热负荷。柴油机工作时,气缸盖承受的机械应力和热应力状态十分复杂。气缸盖内腔布置有进气道、排气道、进气门、排气门和喷油器等。气缸盖底板,进、排气门,排气道以及喷油器等与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而产生的高温气体直接接触,承受并传递高温燃气的一部分热量;此外,机械应力和热应力使气缸盖底板易产生疲劳变形。气缸盖设有冷却水腔,通过冷却水对受热零部件进行冷却,改善其热负荷,确保其可靠使用。气缸盖的冷却水腔壁任何一处存在砂眼、疏松等铸造缺陷或有裂纹故障以及进、排气门座,喷油器套筒与气缸盖间的装配状态不良都会使冷却水渗入或直接泄漏到燃烧室。如果渗入燃烧室的冷却水量较少,那么其可与燃料一起燃烧,从而使燃烧室的壁面岀现水垢沉积,直接影响受热零部件传热而导致其过热损坏;如果泄漏严重,进入燃烧室的冷却水甚至可能使柴油机发生水锤故障而遭到严重损坏。气缸盖清砂工艺堵(孔塞)密封不良造成冷却水泄漏,使水消量增加,其严重后果是影响到机车运用交路的完成。
鉴于此,无论是新气缸盖还是检修气缸盖,必须进行冷却水腔气密性试验,确认水腔壁以及进、排气门座,喷油器套筒与气缸盖装配状态以及工艺堵密封状态良好,确保气缸盖在一个检修周期内运转状态完好。现有气缸盖气密性试验大都是采用水压试验法,即在冷却水腔内充入气体,采用水压机手动打压到0.5Mpa,使之保持3分钟左右,在此过程中向气缸盖的外表面涂抹肥皂液并目测检査有无泄漏故障,进而能够确认泄漏之处,这样就能够隔离气密性不合格的气缸盖。此试验法应用广泛,沿用长久,但每一个气缸盖都要消耗试验用水,且辅助作业时间长,水腔内积水不易清除,还造成试验环境积水等污染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气缸盖气密性检测设备,目的是提高发动机气缸盖气密性检测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发动机气缸盖气密性检测设备,包括水箱、用于夹紧气缸盖的夹具、用于控制夹具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的高度控制装置和设置于高度控制装置上且用于将气缸盖压紧在夹具上的压紧装置。
所述夹具包括用于放置气缸盖的底托板、设置于底托板上且用于与气缸盖的第一侧面相接触的第一密封块和可移动的设置于底托板上且用于与气缸盖的第二侧面相接触的第二密封块,第一密封块和第二密封块为相对布置。
所述压紧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夹具的上方且用于对气缸盖施加压紧力的压紧板和设置于所述高度控制装置上且用于控制压紧板沿竖直方向进行移动的第一升降机构。
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高度控制装置上的第一升降电机以及与第一升降电机和所述压紧板连接的第一丝杠螺母机构。
所述第一升降机构设置四个。
所述高度控制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可移动的升降板、设置于机架上的第二升降电机以及与第二升降电机和升降板连接的第二丝杠螺母机构,所述压紧装置设置于升降板上。
本发明的发动机气缸盖气密性检测设备,可以方便快捷的完发动机气缸盖的气密性检测,从而可以提高发动机气缸盖气密性检测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永裕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芜湖永裕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51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