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养殖尾水培育硅藻优势淡水生物絮团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38111.0 | 申请日: | 2019-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57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冬;车轩;刘兴国;顾兆俊;龙丽娜;张拥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周一新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养殖 水培 硅藻 优势 淡水 生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养殖尾水培育硅藻优势淡水生物絮团的方法,包括:养殖尾水内先添加溶解性无机氮磷,于20~40℃和自然光照环境中培养至浮游植物大量生长、水体变绿变浓,再添加配合饲料继续培养曝气,得到内含很少活体藻类、细菌群落占优势的生物絮团,然后持续曝气,所得淡水生物絮团内絮团量以半小时的沉淀时间计为10~40mL/L,在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50~230mg/L和25~150mg/L的水体内稳定存在,硅藻细胞密度不低于1.0×108cell/L。本发明首次形成硅藻优势淡水生物絮团,突破硅藻悬浮态培育技术,易于控制且可长期维持,可用于严重富营养的养殖尾水治理和净化,及虾类、鱼类养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絮团培育方法,具体涉及利用养殖尾水培育硅藻优势淡水生物絮团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是指借鉴活性污泥的形成方式在水体中形成许多细絮状物,水体扰动后细絮状物能够悬浮在水体中的技术。由于生物絮团中有很多细菌群体,以及浮游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等,因此生物絮团本身具有生物饵料价值;并且生物絮团中的细菌、浮游藻类等能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盐而具有水质净化效果。生物絮团在解决水产养殖系统能量利用率低、环境富营养化和病害防控等一系列问题上潜力巨大,被认为是能解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和饲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术。
生物絮团上述优势功能的体现是絮团上生物种类结构决定的,而其中优势菌类、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结构组成必然会影响生物絮团的功能发挥。目前,一般生物絮团的结构是以细菌优势为主,藻类相对较少,而且已有将蓝藻水华培养为生物絮团的方法,其中可以出现较多舟形藻、辐节藻等硅藻植物,但是其中的硅藻种类、含量均还不够多,硅藻的密度、生物量还不满足作为饵料生物的需求。而水产养殖或者其他方面对高浓度淡水硅藻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
生物絮团技术还可以用于多种养殖对象,如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仿刺参及多种鱼类等,尤其在虾类养殖中应用较多,但虾类是杂食性的,其除了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外还会从水体中捕食有机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而很多硅藻是鱼虾类的天然高营养饵料,硅藻中很多活性物质对于提高虾类抗病性、虾壳颜色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利用生物絮团养殖虾类时,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生物絮团的浓度及其中生物群落结构等,虾类易生病并且容易体色浅。但目前没有关于硅藻优势的生物絮团培养方法及对虾类养殖效果和影响的相关技术。
而且,天然淡水水体中硅藻的培养技术还没有突破。天然河流比如三峡及三峡支流中在前些年容易暴发硅藻水华。目前对其中硅藻水华暴发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而且淡水中不利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进行硅藻的纯培养时,还没有突破淡水硅藻在天然水体中的高密度培养技术。因此,如果能获得硅藻优势的生物絮团培育技术,突破一般生物絮团以细菌群落为绝对优势的状况,将藻类培养和生物絮团培育结合在一起,也将对淡水浮游硅藻的高密度培养提供技术参考和支撑。
浮游藻类的自然演替中,硅藻类浮游植物优势一般容易出现在低温的冬春季节,而在高温季节容易出现蓝藻、绿藻等优势。优势浮游藻类的这种季节演替现象一般让人认为硅藻合适在低温条件下获得竞争优势,而蓝藻和绿藻容易在高温季节下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冬春季不仅温度低,同时光照也弱,很可能是冬春季的弱光照适宜硅藻取得竞争优势。而且,硅藻一般容易底栖生长,底栖环境中光照也是比较弱的,很多调查表明高温季节的底栖硅藻种类和生物量并没有比低温季节的底栖硅藻少,表明天然水体中硅藻优势在低温的冬春季节的形成,并不主要是低温的影响,可能主要是低光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常规生物絮团中以细菌群体为优势而藻类比较少的情况,增加生物絮团中的藻类密度尤其是硅藻细胞的密度,以在维持生物絮团净化水质功能的同时增加生物絮团作为生物活饵料的价值,提供利用养殖尾水培育硅藻优势淡水生物絮团的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81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菌藻生物膜生活污水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