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26019.2 | 申请日: | 2019-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8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唐海江;任远飞;薛永富;徐升;杨科彦;李旭;李刚;张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激智创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7/24 | 分类号: | C09J7/24;C09J7/38;C09J163/00;C09J11/08;C09J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 11546 | 代理人: | 张华 |
地址: | 31504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漆面保护膜 重量份 高断裂韧性 压敏胶层 环氧树脂 紫外线吸收剂 紫外线吸收率 环氧促进剂 奇士增韧剂 酸酐固化剂 剥离过程 功能薄膜 抗氧化剂 优异性能 增粘树脂 制备工艺 自修复层 基材层 透光率 残胶 车身 制备 应用 | ||
1.一种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包括自修复层,基材层和压敏胶层,所述基材层的一面设置所述自修复层,所述基材层的另一面设置所述压敏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层的原料由下述材料组成:环氧树脂34-60重量份,酸酐固化剂10-32重量份,增粘树脂9-28重量份,奇士增韧剂4-24重量份,环氧促进剂1-10重量份,抗氧化剂0.5-2重量份,和紫外线吸收剂0.5-3重量份;其中,环氧树脂,酸酐固化剂,增粘树脂,奇士增韧剂,环氧促进剂,抗氧化剂和紫外线吸收剂的总重量份为10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敏胶层的原料由下述材料组成:环氧树脂35-58重量份,酸酐固化剂12-28重量份,增粘树脂10-25重量份,奇士增韧剂6-22重量份,环氧促进剂2-8重量份,抗氧化剂1-2重量份,和紫外线吸收剂1-3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氧树脂选自缩水甘油醚类环氧树脂、缩水甘油酯类环氧树脂或线型脂肪族类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氧树脂选自缩水甘油醚类环氧树脂时,具体选自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或间苯二酚型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的环氧树脂选自缩水甘油酯类环氧树脂时,具体选自四氢邻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邻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间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或六氢邻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的环氧树脂选自线型脂肪族类环氧树脂时,具体选自4,5-环氧环己烷-1,2-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或3,4-环氧环己烷羧酸甲酯中的一种或两者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酸酐固化剂选自四氢苯二甲酸酐、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十二烷基丁二酸酐、桐油酸酐或70酸酐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团和酸酐固化剂的酸酐基团的当量比为0.9-1.4。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粘树脂选自热塑性树脂;所述的增粘树脂的数均分子量为30000-100000,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30-15℃;所述的增粘树脂选自聚异丁烯树脂、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萜烯类树脂、萜烯-苯酚类树脂、松香类树脂、或烷基苯酚类树脂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奇士增韧剂选自QS-N,QS-VE或QS-VA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按照压敏胶层各组分重量份数准确称量加到有机溶剂中,搅拌均匀得到压敏胶胶水涂布液;
b、在基材层的上表面均匀涂布热固型自修复胶水,然后进入烘箱在40~125℃的温度下进行烘烤,在热固型自修复胶水基材层的上表面形成自修复层,制得到漆面保护膜半成品;
c、在半成品的基材层的下表面涂布压敏胶胶水涂布液,然后进入烘箱在60~150℃的温度下进行烘烤,压敏胶胶水涂布液在半成品的基材层的下表面形成压敏胶层,然后收卷处在基材的两面同时通过贴合压辊贴上PET离型膜层,即制得漆面保护膜成品。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高断裂韧性的漆面保护膜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漆面保护膜用于汽车外漆保护,或高端家具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激智创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激智创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601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