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防止桥头跳车的桥台结构及防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19344.6 | 申请日: | 201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4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陈炜昀;汪志城;申志福;牟育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9/02 |
代理公司: | 无锡永乐唯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9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2118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墙 桥头跳车 端头 端头支座 桥梁 桥台结构 台帽 桥墩 桥台 桥梁工程 沉降差异 水平分布 同一水平 防治 贴合 装配 路基 垂直 支撑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防止桥头跳车的桥台结构及防治方法,属于桥梁工程的技术领域。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可防止桥头跳车的桥台结构,包括桥梁、位于所述桥梁端头下方的桥墩以及装配于桥墩上的桥台,所述桥台包括水平分布的台帽以及垂直于所述台帽的背墙;在所述台帽上设置用于支撑桥梁端头的端头支座,所述背墙位于桥梁端头的外侧且背墙贴合在路基上;通过降低端头支座的高度能降低桥梁端头桥面的高度,将端头支座、背墙降低相同的高度后,能使得桥梁端头桥面的高度与背墙顶部的高度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以防止桥头跳车。本发明通过调节背墙高度与端头支座的高度消除桥梁与路面间的沉降差异,从而解决桥头跳车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台结构,尤其是一种可防止桥头跳车的桥台结构及防治方法,属于桥梁工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交通运输部发布《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公路总里程446.3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1.19万公里,然而,在其运营中也出现了许多病害现象,桥头跳车就是普遍存在且还未得到良好解决的问题之一,桥头桥台位于桥梁的两端,用于支撑桥梁上部结构以及衔接路堤,桥台由水平安装的台帽和垂直于一侧的背墙组成,在台帽上通过钢筋混凝土支座支撑桥梁。
现有治理桥头跳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地基处理法:这种方法通常采用砂袋砂井法、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换土法、深层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和/或振动碎石桩法来加固背墙后的地基,减小背墙后地基沉降,从而降低路基沉降带来的沉降差。
2)、土工格栅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土工布,将上部荷载均匀的传递至背墙后填土和桥台上,从而减小桥头伸缩缝处的差异沉降。
3)、设置桥头搭板法:台背后的地面一般起伏较大,由于台后填筑的压实质量较难控制,所以台后路基的沉降一般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为不均匀沉降。所以在台后设置枕梁和搭板。
4)、设置过渡段法:对于不设置桥头搭板的路堤,必须设置过渡段路面。为了防止二次跳车,在搭板尾端与路堤之间也有设置过渡段路面的作法。待路堤沉降稳定以后,再改铺原设计路面。
5)、压实路基法:对于台背不易被压路机碾压的“死角”,可采用强夯的方法。强夯机宜采用重100kN夯锤,夯击影响深度约为5~10m。对于台背及耳墙附近,则应减小夯锤提升高度至2~3m和增加锤击次数,以免伤害桥台。
以上某一种或几种方法的运用,虽然对桥头跳车现象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桥梁与道路之间的刚度差无法消除,而差异沉降依然存在,因此,上述方法无法根本解决桥头跳车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防止桥头跳车的桥台结构及防治方法,其通过调节背墙高度与端头支座的高度消除桥梁与路面间的沉降差异,从而解决桥头跳车问题。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可防止桥头跳车的桥台结构,包括桥梁、位于所述桥梁端头下方的桥墩以及装配于桥墩上的桥台,所述桥台包括水平分布的台帽以及垂直于所述台帽的背墙;在所述台帽上设置用于支撑桥梁端头的端头支座,所述背墙位于桥梁端头的外侧且背墙贴合在路基上;
通过降低端头支座的高度能降低桥梁端头桥面的高度,将端头支座、背墙降低相同的高度后,能使得桥梁端头桥面的高度与背墙顶部的高度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以防止桥头跳车。
在所述端头支座的外圈设置若干均匀分布的钢筋混凝土墩,所述钢筋混凝土墩位于台帽上且钢筋混凝土墩位于桥梁端头的正下方,钢筋混凝土墩、端头支座以及背墙的轴线相互平行。
所述端头支座位于由多个混凝土墩围合形状的中心,钢筋混凝土墩的高度为端头支座初始高度的一半,背墙紧贴在路基上,背墙的顶部与路基上的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193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