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超薄锂负极膜的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18371.1 | 申请日: | 2019-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7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渊君;董启妍;刘志华;胡家漓;刘爽;秦天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固锂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H01M4/1391;C23C14/06;C23C14/08;C23C14/35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固态 锂离子电池 超薄 负极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超薄锂负极膜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在基片上通过磁控溅射方法沉积Cu3N薄膜,其中Cu3N薄膜的厚度为10‑12nm;在Cu3N薄膜上通过磁控溅射方法沉积第一TiO2薄膜,其中第一TiO2薄膜的厚度为12‑15nm;在第一TiO2薄膜上通过磁控溅射方法沉积Zn3N4薄膜,其中Zn3N4薄膜的厚度为10‑12nm;在Zn3N4薄膜上通过磁控溅射方法沉积第一Li4Ti5O12薄膜,其中第一Li4Ti5O12薄膜的厚度为10‑12nm;在第一Li4Ti5O12薄膜上通过磁控溅射方法沉积第二TiO2薄膜,其中第二TiO2薄膜的厚度为10‑12nm;在第二TiO2薄膜上通过磁控溅射方法沉积Fe3N薄膜,其中Fe3N薄膜的厚度为7‑9nm;在Fe3N薄膜上通过磁控溅射方法沉积Al2O3薄膜,其中Al2O3薄膜的厚度为7‑9nm;以及在Al2O3薄膜上通过磁控溅射方法沉积第二Li4Ti5O12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新能源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超薄锂负极膜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 N.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纪70年代时,M.S.Whittingham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
全固态锂电池分为聚合物全固态锂电池和无机全固态锂电池。对于全固态锂电池的研究制造,锂电池厂家也极力追求轻薄的新型质轻薄的锂电池。全固态锂电池主要包括正极、固态电解质以及负极三部分,较于具有正极、负极、电解液及薄膜的液态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在构造上更加的简化。
现有技术CN202817039U公开了一种锂电池的电池芯,包含一芯棒、一第一隔离膜、一第二隔离膜、一正极膜、一负极膜及一外包膜。该第一隔离膜包括一第一初始反折段、一第一中间段及一第一结束段,该第二隔离膜包括一第二初始反折段、一第二中间段及一第二结束段,其中,该第一初始反折段与该第二初始反折段被夹置定位在该芯棒外,该正极膜、该第一中间段、该负极膜、该第二中间段依序叠置卷绕在该芯棒外,该第一结束段与该第二结束段结束卷绕,该外包膜包覆在该第二结束段外并包括一热封部。
现有技术CN109461880A公开了一种负极极片及电池,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在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且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膜片,所述负极膜片满足:6.0≤PD×Dv50≤32.0以及0.2≤PD/Dn10≤12.0。
现有技术CN108807974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离膜以及电解液,所述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于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且包括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膜片层,所述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设置于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上且包括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膜片层。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包括化学式为LiaNixCoyMzO2的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石墨类碳材料,且所述电池满足58%≤KYa/(KYa+KYc)×100%≤7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固锂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固锂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183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级电池极片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以及锂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