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富硫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03951.3 | 申请日: | 2019-06-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93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 发明(设计)人: | 蔡海乐;张舒冬;张庆军;马锐;齐新鸿;宋永一;刘继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1B32/348 | 分类号: | C01B32/348;C01B32/33;C01B17/06;C01B17/02;B01D53/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炭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硫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富硫活性炭包括硫和活性炭,其中硫以硫单质的形式均匀负载在活性炭上。所述富硫活性炭的制备方法首先将石油焦进行活化,活化后与酸性气体接触进行反应,最后经洗涤、干燥后得富硫活性炭。本发明方法通过工艺路线和反应条件的综合调控实现硫的原位生成,不仅制备方法简单,而且得到的富硫活性炭中硫均匀负载在活性炭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富硫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化石资源格局现状,尽管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段内煤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包括粉尘、有害烟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氧化物(SOx)、氮氧化物(NOx)以及有毒重金属汞等。汞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很容易被皮肤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口服、吸入或接触后会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对口、粘膜和牙齿有不良影响,长时间暴露在高汞环境中可以导致脑损伤和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汞和无机汞化合物列为3类致癌物。
燃煤烟气中的汞是大气中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2011年我国首次将汞污染物排放纳入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该标准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燃煤锅炉汞及其化合物的排放浓度不得超过30 µg/Nm3。而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别政策研究组更是建议到2020年将此标准进一步严格至不超过30µg/Nm3。因此我国燃煤烟气脱汞迫在眉睫。
目前燃煤烟气脱汞技术中,活性炭喷射脱汞技术被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但其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汞与烟气中其他组分存在竞争吸附、活性炭再生困难,活性炭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效廉价的吸附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
石油焦是减压渣油经焦化装置裂解焦化生成的固体焦炭,是炼油工业的副产品,石油焦具有含碳量高、挥发分少、灰分低、热值高等优点,是制备活性炭的理想原料之一。其中高硫石油焦是指含硫量大于3wt%的石油焦,我国能源局将高硫石油焦列为非资源类,限制其利用,因此开发高硫石油焦利用技术势在必行。
专利CN105712347B 公开了利用高硫石油焦制备富硫活性炭的方法,氢氧化钾活化高硫石油焦,煅烧过程中收集硫化氢气体;燃烧高硫石油焦收集二氧化硫气体,两种气体混合反应生成单质硫,活性炭浸渍单质硫浸渍液,干燥得富硫活性炭。专利CN105921104A公开了一种工业含硫废气改性碳基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将碳基吸附及置于流动的工业含硫废气中进行加热处理,制备工业含硫废气改性吸附剂。目前现有技术仍存在技术路线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开发更加简单高效的富硫活性炭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富硫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工艺路线和反应条件的综合调控实现硫的原位生成,不仅制备方法简单,而且得到的富硫活性炭中硫均匀负载在活性炭上。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富硫活性炭,所述富硫活性炭包括硫和活性炭,其中硫以硫单质的形式均匀负载在活性炭上,硫的均匀度D为0.1~0.35;其中硫的均匀度D通过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Ames是富硫活性炭的介孔比表面积(m2/g);是硫原子的截面积(m2/g), ,硫原子半径RS=1.04×10-10 m;是碳原子的截面积(m2/g), ,碳原子半径RC=0.77×10-10 m;n为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测得的富硫活性炭的碳硫原子比;m为富硫活性炭负载硫的量(g),由XRF分析测得;为硫的物质的量,32.06g/mol;NA是阿伏伽德罗常数,(mol-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39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RFID的无源电子标签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
- 下一篇:车辆安全警示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