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血管支架的复合工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03644.5 | 申请日: | 2019-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48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6 |
发明(设计)人: | 胡庆夕;沈志鹏;张海光;刘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7/40 | 分类号: | A61L27/40;A61L27/50;A61L27/24;A61L27/18;A61L27/54;A61L27/22;D01D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陆聪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血管 支架 复合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血管支架的复合工艺方法,采用两种不同的工艺制备三层血管支架结构,内层材料为PLCL,PEG以及内皮生长因子,采用电纺丝,并形成轴向有序的纺丝;中间层为胶原蛋白,采用电化学法,制备的胶原层比胶原蛋白水凝胶更加坚实;最外层采用电纺丝,材料为PLCL,将纺丝收集为周向有序。本发明制备出的血管支架很好地模拟了天然血管地三层结构,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血管支架的复合工艺方法,应用于生物制造技术和组织修复领域。
背景技术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有内膜增生和血栓生成从而导致血管闭塞,一旦发生血管闭塞,就会导致距离心脏较远的组织缺血,使其丧失原本的组织功能。目前利用金属、尼龙、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制备的大口径人工血管(6mm)在人体大中动脉缺损修复领域已获得广泛的成功,然而对于小口径的血管(6mm)还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现在主要的治疗手段为血管移植,但是由于自体血管来源有限,以及异体脱细胞技术的价格昂贵,因此临床上需要大量的人工血管作为移植代替物。
随着近些年对血管支架的广泛研究,发现目前对于血管支架最好的制备方式就是模仿天然血管的三层结构从而达到血管移植的目的,然而现在单一的技术已经很难达到适合移植的血管支架的性能要求。目前随着材料学、组织工程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的飞速发展,使得采用复合工艺构建组织工程人工血管成为可能,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理想的组织工程化血管应具有如下条件:1)具有或模拟体内血管壁三层结构(即外膜、中膜和内膜);2)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易产生血栓,不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3)具有生物学特性,如对药物刺激有舒缩反应;4)具有血管的力学特性,即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并具有一定的粘弹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阶段制备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制备血管支架的复合工艺方法,从而解决单一制备工艺所带来的局限性,可以更好地模拟天然的血管以及细胞外基质,使得制备的血管支架更加符合临床医学上的各种性能的要求。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备血管支架的复合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PLCL(聚(L-乳酸-ε-己内酯))与PEG(聚乙二醇)一起溶解在体积比为1:1氯化钙和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溶液中,配置成150mg/mL~350mg/mL溶液作为油相,加入载有内皮生长因子三甲基化壳聚糖作为水相,将油相和水相充分混合,搅拌至制备成稳定的水乳溶液;
b.将a中的水乳溶液装载到料筒中进行静电纺丝,用一根接收棒来收集电纺丝,制备得到厚度为200~400μm周向排列电纺丝层;
c.将收集到周向排列的电纺丝层用医用剪刀剪开,铺平放在盛有酒精的培养皿中,并用消过毒的方铁块压在电纺丝层上,经过2~3天的培养,然后将已经平整的电纺丝层重新卷在另外一根直径为2~3mm的电极棒上,接着将电纺丝用PLA(聚乳酸)线进行缝合,最后进行修整,得到所需的轴向排列的电纺丝;
d.将胶原蛋白在常温下在蒸馏水200~300mL中充分溶解并进行长时间搅拌,然后将c中的具有缝合好内层电极棒作为负极,一个同心空心圆柱棒作为正极,通过电吸附使胶原附着在电纺层上,然后通过调控电极棒(负极)和圆柱棒(正极)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0.4~0.5mm的压实胶原层作为中间层;
e.将d中制备电极棒(包裹着内层电纺丝和中间层胶原层)取出,去除胶原中的气泡,然后将两层膜和接收棒在酒精中浸泡2小时并照紫外灯进行消毒,然后用PBS(磷酸盐缓冲液)溶液清洗3~5次,置换出支架中残余的酒精;
f.将e中电极棒取下,再以接收棒为接收平台,再在外层电纺一层周向排列的PLCL层,最终获得三层血管支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36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