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软包电池化成浸润性及SEI膜稳定性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502725.3 | 申请日: | 2019-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2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 发明(设计)人: | 宋明;饶绍建;李凡群;刘涛;宋有志;赵翊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万向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7 | 分类号: | H01M10/0587;H01M10/44;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薄盈盈 |
| 地址: | 311215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电池 化成 浸润 sei 稳定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为解决传统软包电池化成工艺中卷芯处铝塑膜易鼓胀,导致浸润性和SEI膜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提高软包电池化成浸润性及SEI膜稳定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电芯真空注液前,于卷芯与气袋交界处,进行至少两处的一次预封处理,得到第一预封区,然后真空注液、于气袋开口处封装,经化成,抽气、热封、裁切得到电芯。本发明在软包电池卷芯与气袋交界处附近进行预封处理,起到对卷芯处定型的作用,使得电芯在化成过程中均保持较好的浸润效果,并且有助于高温老化形成稳定的SEI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软包电池化成浸润性及SEI膜稳定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液态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这种钝化层是一种界面层,具有固体电解质的特征,是电子绝缘体却是Li+的优良导体,Li+可以经过该钝化层自由地嵌入和脱出,因此这层钝化膜被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简称SEI膜。
SEI膜的形成对电极材料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SEI膜的形成消耗了部分锂离子,使得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增加,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效率;另一方面SEI 膜具有有机溶剂不溶性,在有机电解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并且溶剂分子不能通过该层钝化膜,从而能有效防止溶剂分子的共嵌入,避免了因溶剂分子共嵌入对电极材料造成的破坏,因而大大提高了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深入研究SEI膜的形成机理、组成结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寻找改善SEI膜性能的有效途径,一直都是世界电化学界研究的热点。
软包锂离子电池一般采用铝塑膜作为包装材料,该材料由聚丙烯层、铝层、尼龙层构成,其优点是柔性、重量轻、设计灵活。在化成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气体,例如C2H4、CO等,为了存储这些气体,通常会在铝塑膜袋上预留有气袋区用于储存生成的气体,这些气袋区是柔软易弯曲的。
电芯在浸润和化成中产生的气体会导致软包电池的鼓胀,这种现象在高Ni三元电池中尤为明显,卷芯处铝塑膜的鼓胀会导致电解液液位偏低,影响偏上部的极片的浸润性,并且预充化成之后电池均会进行高温老化,目的是让形成的SEI膜溶解再生成,若电解液不能完全浸润极片,也会影响到极片的SEI成膜。
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了“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浸润方法、软包锂离子电池的化成方法”,申请公布号为CN 106876792A,该发明在封装后保持真空静置,目前大部分电芯制造均已经采用了真空注液方法。但是无法保证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极片与电解液浸润效果,因为电芯(尤其在高镍体系中)化成过程中的产气较多,气体导致电芯的鼓胀、电解液液位随之降低,气囊侧极片的浸润和SEI成膜由于消耗电解液变得不充分。可能导致黑斑、析锂等问题(如图1)。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传统软包电池化成工艺中卷芯处铝塑膜易鼓胀,导致浸润性和SEI膜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提高软包电池化成浸润性及SEI膜稳定性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软包电池化成浸润性及SEI膜稳定性的方法,在电芯真空注液前,于卷芯与气袋交界处,进行至少两处的一次预封处理,得到第一预封区,然后真空注液、于气袋开口处封装,经化成,抽气、热封、裁切得到电芯。
本发明通过在软包电池卷芯与气袋的交界处附近进行预封处理,保持电芯处在化成过程中的形状稳定性(不鼓胀),使大部分气体排至气袋区,维持了电解液的液位,从而提高电解液浸润性及在化成老化过程中的SEI成膜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预封区距离最终封口2~5mm。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预封区的尺寸为长75mm*宽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未经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万向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27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