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RPL路由方法及相关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01705.4 | 申请日: | 2019-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337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 发明(设计)人: | 肖勇;李鹏;金鑫;张乐平;罗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16 | 分类号: | H04L1/16;H04L47/10;H04L6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高勇 |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rpl 路由 方法 相关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一种RPL路由方法,包括:根节点接收到DAO消息后,生成对应的DAO‑ACK消息;将预设时间内需要经过同一条链路的所有DAO‑ACK消息聚合,得到总DAO‑ACK消息;组播发送总DAO‑ACK消息;普通节点读取总DAO‑ACK消息中的所有目的节点信息;若总DAO‑ACK消息中包含的目的节点信息中存在自身的子孙节点,在目的地址字段保留子孙节点的地址,转发总DAO‑ACK消息。本申请通过减少DAO‑ACK控制消息的发送数目,进而实现减少控制开销。本申请还提供一种RPL路由系统、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网络服务器,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RPL路由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RPL路由协议在非存储模式下虽然普通节点不进行路由表的存储和维护,但是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大量的DAO消息的回传会造成网络拥塞,网络吞吐量降低,大量数据包堆积在根节点,导致节点缓冲区中掉包现象的出现,而迫使DAO消息重传。文献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方案,通过对Delay DAO定时器的改进,控制DAO消息的转发,最大程度减少网络拥塞发生的可能性。
该改进算法包含两个主要的子机制,节点拥塞检测及Delay DAO定时器的调整。该算法采用了两种拥塞检测方法:拥塞因子CL和缓存区占有率BO。拥塞因子指的是报文数据到达率和报文数据流出率之间的比率,当CL大于等于1时,说明该网络节点报文数据到达率大于报文数据流出率,出现了一定的拥塞情况。但是如果光考虑拥塞因子的话并不够充分,如果网络中的节点的缓冲区已经堆积满了报文信息,此时,报文数据到达率和流出率可能均为0,无法做出有效合理的判断。所以,必须同时考虑缓冲区占用率情况,有效地结合BO和CL才能对各个节点的拥塞程度做出准确的检测。首先设定BO的门限值为α和β,CL的门限值为γ,每个节点在一定周期进行循环检测,判断节点拥塞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处理机制。当节点在周期内检测到拥塞发生后,进入Delay DAO定时器的调整。由于树形网络拓扑的拓扑特性,当深度值越大,叶子节点的数目越多,需要发送的DAO消息也越多。为了避免传统算法当中定时器值固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新的算法中,根据不同rank层级,设置不同DelayDAO定时器的值,定义如式(1)所示:
T=random{K×Brank-1,K×Brank} (1)
T为Delay DAO定时器的值。参数B和K用于正确调节Delay DAO定时器的值,每一个中间节点根据自身的拥塞状态进行动态调整。
然而,该方案对RPL网络中DAO控制消息的数目并未实现根本上的减少,该改进方案通过对Delay DAO定时器的改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网络中节点拥塞发生的概率,但是上行链路中的DAO控制消息数目以及下行链路中对每个控制DAO消息单播回复的DAO-ACK控制消息数目并未减少,大量的控制消息汇聚到节点处,仍会造成节点缓存区占用率过高,进而导致丢包现象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RPL路由方法、一种RPL路由系统、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一种网络服务器,解决了由于DAO-ACK控制消息过多造成的节点缓存区占用率高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RPL路由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根节点接收到DAO消息后,生成对应的DAO-ACK消息;
将预设时间内需要经过同一条链路的所有所述DAO-ACK消息聚合,得到总DAO-ACK消息;其中,所述总DAO-ACK消息包括所述DAO-ACK消息各自对应的目的节点信息;
组播发送所述总DAO-ACK消息;
普通节点收到所述总DAO-ACK消息后,读取所述总DAO-ACK消息中的所有所述目的节点信息;
判断所述总DAO-ACK消息中包含的目的节点信息中是否存在自身的子孙节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17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