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应用程序界面响应延迟诊断方法、系统及终端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89179.4 | 申请日: | 2019-06-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18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杨扬;赵文华;丁贞锴;戚正伟;夏鸣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L12/24 | 分类号: | H04L12/24;H04L12/26;G06F11/36;G06F9/451 |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应用程序 界面 响应 延迟 诊断 方法 系统 终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应用程序界面响应延迟诊断方法,包括在应用程序内收集打点数据,所述打点数据为应用运行时的数据信息;根据应用运行时的数据信息,判断应用程序内存使用是否趋于稳定;分析打点数据:判断瓶颈资源,并选择一个未尝试的配置使得瓶颈资源作用增强;如果存在这样的未尝试配置,则应用新配置;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未尝试配置,则测试结束;定位响应延迟问题,获取问题上下文,并判断问题是否重复;如果是,则剔除;如果不是,则输出响应延迟问题。同时提供了一种移动应用程序界面响应延迟诊断系统及终端。本发明能广泛地适用于手机终端、车载电视、智能手表等各类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诊断应用程序的性能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端软件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移动应用程序界面响应延迟诊断方法、系统及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多样性和数量的增加,其覆盖到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大。性能问题是造成App用户流失的罪魁祸首之一。App性能问题包括ANR、网络请求错误或超时、响应速度慢、页面卡顿、流量大、耗电等等。界面响应延迟问题指的是用户在使用应用程序时,程序出现卡顿等响应不及时的情况,往往是用户能直接感知到的性能问题,对界面响应延迟问题的定位和优化,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
应用程序开发人员需要工具来帮助识别用户可感知的界面响应延迟问题以及导致该问题的程序Activity。除了应用程序内部因素,测试设备异构性、网络条件和许多其他因素被发现对应用程序性能有显着影响。性能测试需要尝试大规模的测试配置。但这些考虑因素的测试条件在标准移动测试中很难满足,许多开发人员被动地依赖用户报告来发现性能问题。
目前没有发现同本发明类似技术的说明或报道,也尚未收集到国内外类似的资料。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测试环境导致开发人员对界面响应延迟问题的定位和优化瓶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应用程序界面响应延迟诊断方法、系统及终端。本发明首先利用插桩技术(通过修改应用程序的字节码(插桩技术))在应用程序内打点收集应用运行时包括例如用户输入、网络请求和UI更新等信息;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的,对收集的信息统计分析包括:根据UI更新的响应时间标记出界面响应延迟点;回溯检测可能导致该问题的相关程序事件,包括用户输入事件,网络请求等,定位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引入了不同的测试环境配置(如网络条件、测试手机设备配置、应用运行环境是否存在资源争用)和迭代实验机制,对可能导致界面响应延迟问题的配置条件重配置并实验,以发现可能存在的新的界面响应延迟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应用程序界面响应延迟诊断方法,包括:
S1,在应用程序内收集打点数据,所述打点数据为应用运行时的数据信息;
S2,根据应用运行时的数据信息,判断应用程序内存使用是否趋于稳定;如果是,则执行S3,如果不是,则返回S1;
S3,分析打点数据,其中打点数据的一部分用于执行S31,打点数据的另一部分用于执行S32:
S31,判断瓶颈资源,并选择一个未尝试的配置使得瓶颈资源作用增强;如果存在这样的未尝试配置,则应用新配置,返回S1重新开始测试;如果不存在这样的未尝试配置,则测试结束;
S32,定位响应延迟问题,获取问题上下文,并判断问题是否重复;如果是,则剔除;如果不是,则输出响应延迟问题。
优选地,所述S1中,利用插桩技术在应用程序内收集打点数据;所述应用运行时的数据信息,包括:用户输入、网络请求、位图解码、垃圾收集和内存使用情况以及UI响应时间的数据信息;
所述用户输入用于收集检测到的界面响应延迟问题的上下文以及复现导致界面响应延迟问题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917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