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氯霉素检测的复合修饰电极及其构建和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81962.6 | 申请日: | 201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4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启明;周厚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多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7/36;G01N27/4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徐瑛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园路13号***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氯霉素 检测 复合 修饰 电极 及其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传感分析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氯霉素检测的复合修饰电极及其构建和检测方法,所述用于氯霉素检测的复合修饰电极,包括基底电极和附着在该基底电极上的修饰层,所述修饰层包括PEDOT薄膜层以及由PCN‑222、壳聚糖构成的复合膜层;本发明结合PCN‑222与PEDOT薄膜构建复合修饰电极,PCN‑222具能够起到对PEDOT薄膜层表面改性,增强对目标物‑氯霉素的吸附,促进催化反应发生的作用,用于对CAP的富集‑溶出电化学检测,可极大改善复合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和电流响应,显著提高检测限度、灵敏度和检测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传感分析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氯霉素检测的复合修饰电极及其构建和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氯霉素(CAP)是一种作用强的广谱抗菌剂,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细菌性疾病和畜牧业饲料添加上,能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的细菌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对人体有致癌和引发血液疾病的危害,广泛使用氯霉素能够造成动物组织和环境中的残留,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毒害副作用。因此对环境中的氯霉素残留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检测方法有色谱质谱检测、微生物检测、免疫分析、电化学方法等手段,色谱质谱检测需要大型仪器和专业的操作人员,检测成本高,的测流程复杂,而微生物检测在生物组分易失活、检测灵敏度低,而免疫分析存在制备抗体的高成本、耗时长、稳定性差等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在这些方法中,电化学方法因简便、快速、准确、响应灵敏,成本低、检测前预处理工作耗时短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对氯霉素的检测中。
电化学方法检测CAP早有报道,用于CAP的电化学检测主要在于选择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材料,构建具有生物识别的信号转换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在CAP的电化学检测上的纳米材料有分子印迹聚合物,如中国专利号CN201510440984.X公开了一种氯霉素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及其检测氯霉素的方法,以含有氯霉素和邻苯二胺的醋酸缓冲溶液为电解液,惰性电极为工作电极构建三电极体系;采用循环伏安法,聚合电位为0~0.8V,得到聚邻苯二胺-氯霉素薄膜;用洗脱剂洗脱后,获得氯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薄膜,用于检测氯霉素,其构建过程复杂,且电流效率较低,检测信号较弱,检测灵敏度低;应用在CAP的电化学检测上的纳米材料还有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贵金属纳米颗粒等,如中国专利号CN201610925360.1公开了一种利用超声剥离多孔碳修饰电极检测氯霉素的方法,以玻碳电极为基底,表面修饰上超声剥离多孔碳,得到超声剥离多孔碳修饰电极,用于检测氯霉素,但碳材料缺乏氯霉素识别组分,抗干扰能力差,贵金属粒子同样存在缺乏氯霉素识别组分。又例如中国专利号CN201510440984.X提出一种氯霉素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利用邻苯二胺为单体,自聚合而成,但是邻苯二胺和有序介孔碳等材料由于缺乏活性功能基团,选择性识别能力不高,抗干扰能力亦较弱。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新型的、灵敏度高、可控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线性范围宽、成本低廉的检测氯霉素的电化学传感器,以及该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方法和和检测方法,以实现氯霉素残留量的快速、灵敏检测。
本发明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氯霉素检测的复合修饰电极,采用PEDOT和PCN-222双重修饰工作电极,克服了传统的氯霉素检测方法存在的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低、线性范围窄、前处理繁琐等缺陷。
本发明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上述复合修饰电极的构建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三在于提供上述复合修饰电极用于检测氯霉素的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通过以下技术实现:
用于氯霉素检测的复合修饰电极,包括基底电极和附着在该基底电极上的修饰层;所述修饰层包括PEDOT薄膜层以及由PCN-222、壳聚糖构成的复合膜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多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未经多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19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