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酸碱循环用于草浆黑液碱回收新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481791.7 | 申请日: | 2019-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0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岚;刘菲菲;李佐虎;陈洪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D21C3/02 | 分类号: | D21C3/02;D21C11/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酸碱 循环 用于 草浆黑液碱 回收 新方法 | ||
针对目前草浆黑液由于硅细胞含量高、硅酸钠的存在,导致黑液难以蒸发燃烧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酸碱循环用于草浆黑液碱回收的新方法。该方法采用磷酸作为酸析液,通过调节黑液的pH,使木质素沉积,进而从黑液中提取出来。磷酸作为一种中强酸,可以达到完全沉积木质素所需的pH,过滤液中产生的磷酸二氢钠用氢氧化钙进行苛化处理,产物为磷酸钙和氢氧化钠,其中氢氧化钠又能作为蒸煮白液循环使用,磷酸与氢氧化钙可以通过磷石膏资源化途径获得,整个过程物质全部循环利用,不产生有害废水,可真正实现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清洁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造纸黑液的酸碱再生循环碱回收新方法,它涉及碱法制浆草浆黑液的污染治理,尤其适应于黑液酸析法工艺改造。
背景技术
非木材原料的硅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硅元素,在传统的碱法制浆蒸煮过程中,硅细胞被碱液溶解,硅元素以硅酸钠的形式溶出并存在于黑液中,造成黑液粘度升高,黑液提取率低,黑液后续的碱回收和再利用困难,即所谓的“硅干扰问题”。而黑液中的木质素能够制造可降解、可再生的聚合物,半纤维素可以用作生产口香糖的原料等。如果能从黑液中将这些有用的成分分离出来,变废为宝,就可以获得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型黑液处理方法,比如用离子液体催化转化联合的方法处理木素组分,借助离子液体超强的溶解性,将酚型木素从黑液中分离出来,然后再催化水解成为石油产品。超临界流体法是一种新型的黑液中氢的回收方法,分离出的气体产品与天然气一起供给制浆生产的热能,然而使用空气作为氧化剂会在气体排出过程中产生氮氧化物,从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些方法因为对设备仪器及实验条件要求比较复杂,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很难进行大规模产业化。传统的黑液蒸发燃烧技术比较成熟,一直是工厂里常用的黑液处理方法,对于黑液中酸沉积产生木质素的方法研究最多,关键在于酸的选择问题,使用硫酸、盐酸等强酸很容易达到所要求的pH,但是过滤液中硫酸钠以及氯化钠的产生因为浓度太低,回收利用比较困难,产生二次污染。向黑液中通二氧化碳也可以降低pH,但是碳酸是弱酸,达不到使木质素完全沉积下来所需要的pH,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且能循环回用的酸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本发明工艺采用酸碱循环理念,采用磷酸酸化与氢氧化钙苛化两个酸碱处理工艺,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取黑液的有机物,还可以实现黑液的水循环与碱循环。酸与碱两个处理过程大分子物质有效的结合糖及酚酸等小分子,使得循环碱液的COD处于稳定的状态,为碱液的蒸煮循环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针对非木材制浆造纸黑液难处理,污染严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草浆黑液碱回收工艺技术,旨在通过解决黑液处理这一关键问题,实现秸秆纸浆的清洁生产。一方面解决我国造纸原料短缺的问题,不再依靠进口废纸,充分利用本土秸秆资源;另一方面基于生物炼制的理念,将秸秆资源各组分分离,分离出的纤维素不仅可以用于制浆造纸,还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纤维素制品,黑液中提取的木质素可用来生产腐殖酸等肥料。充分利用秸秆纤维资源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缓解能源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1、一种酸碱循环用于草浆黑液碱回收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黑液的制取:将秸秆切成3cm-10cm,加入蒸煮锅中,固液比为1:3—1:10(质量比),蒸煮条件为:蒸煮用碱为NaOH,用碱量占绝干秸秆原料的质量的15%—25%,蒸煮温度150℃—170℃,蒸煮时间1h—3h。蒸煮完毕后,将所得浆料过滤,充分洗涤固体物料,直至固体物料的pH为6-9,收集所有滤液以及水洗液,得到所需的黑液;
(2)黑液磷酸酸化处理:在步骤(1)得到的黑液中加入NH4H2PO4调节pH至5-6,沉淀出一部分木质素,离心去除沉淀后,上清液中继续加入磷酸调节pH小于2,离心分离得到提取的木质素和NaH2PO4红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17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