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热虫黄藻的培育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481478.3 申请日: 2019-06-04
公开(公告)号: CN110373329A 公开(公告)日: 2019-10-25
发明(设计)人: 傅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山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N1/12 分类号: C12N1/12;C12R1/89
代理公司: 北京七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2 代理人: 王彦丽
地址: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舜江***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虫黄藻 接种 定向进化 集胞藻 突变株 光合生物反应器 生化反应器 单独培养 耐热性能 藻类培养 逐渐增加 热休克 生长 培育 健康 重复 申请 改造
【说明书】:

发明申请属于藻类培养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抗热虫黄藻的培育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接种:将健康的虫黄藻接种在光合生物反应器组内;(2)培养:将步骤(1)中得到的健康虫黄藻接种到光合生化反应器组中进行单独培养;(3)定向进化;(4)重复上诉步骤,同时逐渐增加温度和热休克时间,最终使集胞藻突变株能在>45℃温度下正常生长。本方法利用定向进化的方法对虫黄藻进行改造,得到的集胞藻突变株能在>45℃温度下正常生长的具有良好耐热性能的虫黄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藻类培养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抗热虫黄藻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甲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其中的虫黄藻(Symbiodinium)是珊瑚礁中必不可少的共生藻。虫黄藻的发现已有100多年历史。1881年,德国科学家勃兰特 (Brandt)发现在不同的放射虫、水螅和海葵中共生着一种呈金黄色单细胞藻类,他建议将其称为“虫黄藻”。起先,科学家将与旋涡虫和黄侧花海葵共生的硅藻和甲藻称为虫黄藻,后来与钵水母、海葵、珊瑚、水螅甚至砗磲外套膜里共生的单细胞藻类被统称为虫黄藻。虫黄藻英文原名Zooxanthellae,后改称Symbiodinium。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川口四郎提出与石珊瑚共生的单细胞藻类是一种裸甲藻,之后科学家相继在水母和葵中分离出了相同的裸甲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研究表明,虫黄藻并不是单一的物种,而是包括了许多物种。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大多数是裸甲藻目共生藻属的种类。迄今为止,利用分子生物学工具可以将共生藻属分为9个主要的系群,并由大量的亚系群或分子型组成。

在珊瑚-虫黄藻共生体系中,珊瑚为虫黄藻提供了生存场所,其代谢物中的CO2,氮,磷等又是虫黄藻的肥料。作为回报,虫黄藻提供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维他命。虫黄藻能利用氨和碳酸氢盐制造有机化合物,并将一部分排出体外提供给珊瑚虫。虫黄藻供给珊瑚虫的成分中,最大部分就是脂类,接下来是甘油,葡萄糖(分别是糖醇和单糖),氨基酸,谷氨酰胺,丙氨酸和一些未知物质。

珊瑚白化过程中,共生体细胞间的活动非常复杂,目前的研究非常有限。我们大致可以将白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活性氧的产生;其次是细胞间的信号引发珊瑚白化;最后是虫黄藻离开珊瑚——胞吐作用或宿主细胞的分离宿主细胞的凋亡。一些宿主细胞可能会由于抗凋亡蛋白的激活而幸存下来,未来还有重新长出珊瑚组织的机会。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了许多能导致珊瑚白化的因素,包括极端温度(过冷或过热)、强光照射、长时间黑暗、重金属和病原茵等。有一个著名的白热化适应性理论,认为珊瑚白化实质上是宿主的一种免疫反应。对宿主珊瑚来说,虫黄藻原本是外来的入侵物质,但通过某种机制避开了珊瑚的免疫系统,从而在其体内定居。当虫黄藻受损伤时,会释放活性氧化物和氮化物,从而引发珊瑚的免疫反应,将虫黄藻驱逐出去。不过这一假说尚未得到证实,究竟是珊瑚驱逐了虫黄藻,还是虫黄藻因发现环境条件不利生存而主动离开,依然是一个谜,有待科学家去破解。

珊瑚对生长环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适合珊瑚生长的水温一般在18~30℃之间,最适水温为26~28℃。石珊瑚在16~17℃时就停止摄食,13℃时则将全部死亡。很多室内研究表明32℃为珊瑚的亚致死温度,34℃为珊瑚的致死温度。在34℃条件下,一般持续24小时后珊瑚即出现白化。随着大气CO2浓度的不断升高,在过去100a内很多热带水域水温升高了1℃,预计到2100水温将再升高1~2℃。澳大利亚资深科学家Ove Hoegh2Guldberg预测到2050年,很多地方热带海域的水温每年中将有多次达到1998年那样的高温。

因此如何培育出具有抗热性的虫黄藻,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抗热虫黄藻的培育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为:

一种抗热虫黄藻的培育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山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山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814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