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航空航天设备零部件加工的点焊修整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70713.7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63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和鸿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1/00 | 分类号: | B24B1/00;B24B41/06;B24B55/06;B23K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赵艳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经***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航空航天 设备 零部件 加工 点焊 修整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航空航天设备零部件加工的点焊修整工艺,该点焊修整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航空设备用零部件安装到点焊修整装置的挂装座上,第一液压泵通过液压柱带动焊块前后移动,带动侧移动板上安装的挂装座上的零部件前后移动,在零部件移动至修磨座时,挂装座内的装放块通过第一电机带动滚带在滚槽内滚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滚槽配合插斗分别对装放块两端卡夹固定,保证零部件在被打磨修整时更加稳固牢靠,使旋磨头对零部件的打磨位置更加精准、适宜,且第三液压泵通过液压柱带动旋磨头上下调节对零部件的打磨修整高度,保证该装置对零部件的打磨修整的位置更适宜,且保证该装置能够对高度大小不同的零部件进行打磨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点焊修整工艺,具体为用于航空航天设备零部件加工的点焊修整工艺,属于点焊修整工艺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航天设备上有很多零部件在装配前都要用点焊修整装置进行打磨修整、点焊和压平工作,以保障零部件的使用强度和其表面的平整度。
现有的用于航天设备零部件加工的点焊修整工艺在使用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有的点焊修整工艺在实施时对航天设备零部件打磨修整的效率慢,打磨修整不够全面,且点焊修整装置对零部件进行点焊加工的效率慢,点焊位置不够精致、适宜,且零部件在点焊修整装置上移动不够平稳、牢靠,零部件在被加工时,易从装置上掉落,且点焊修整装置整体的占地面积大,工作的多样性低,且装置对零部件打磨修整时的噪音大,打磨产生的灰尘易飞溅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的点焊修整工艺在实施时对航天设备零部件打磨修整的效率慢,打磨修整不够全面,且点焊修整装置对零部件进行点焊加工的效率慢,点焊位置不够精致、适宜,且零部件在点焊修整装置上移动不够平稳、牢靠,零部件在被加工时,易从装置上掉落,且点焊修整装置整体的占地面积大,工作的多样性低,且装置对零部件打磨修整时的噪音大,打磨产生的灰尘易飞溅到空气中造成污染的问题,而提出用于航空航天设备零部件加工的点焊修整工艺及其工作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用于航空航天设备零部件加工的点焊修整工艺,该点焊修整工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将航空设备用零部件安装到点焊修整装置的挂装座上,配合装放块上等间距设置的若干个卡接套对零部件进行连接卡夹固定,挂装座通过底部的插接板一端连接到侧移动板的框夹槽中,通过框夹槽两端等间距设置的三个第二液压泵带动液压夹柱伸出分别对插接板两面进行卡夹,第一液压泵通过液压柱带动焊块前后移动,带动侧移动板上安装的挂装座上的零部件前后移动,在零部件移动至修磨座时,挂装座内的装放块通过第一电机带动滚带在滚槽内滚动,带动装放块上的零部件通过通口伸入修磨座的磨仓内的插斗中,旋磨头旋转对零部件上表面进行打磨修整加工,通过滚槽配合插斗分别对装放块两端卡夹固定,第三液压泵通过液压柱带动旋磨头上下调节对零部件的打磨修整高度,在插斗进入通口后,插斗对通口封堵,磨仓被密封,在旋磨头旋转对零部件打磨时,打磨产生的灰尘被刮落到磨仓中,并通过底通槽以及侧通槽落入落尘斗中;
步骤二:在零部件被修磨后,第一电机带动零部件从磨仓中抽出,第一液压泵通过侧移动板继续带动挂装座上的零部件向前移动,当零部件移动至点焊台时,第一液压泵暂停移动,点焊台上的点焊嘴对零部件表面进行点焊,第一电机通过滚带带动零部件前后移动调节位置,且配合修磨座的吊座底部的电机套接在第三滑轨的轨槽中带动焊台左右调节移动,通过第二电机套接在第二滑轨的轨槽中带动焊台前后调节移动;
步骤三:第一液压泵在带动活动内板和侧移动板前后移动时,活动内板通过底部两端的凸夹块卡夹到第一滑轨的轨槽中前后滑动,且配合焊块套接在两端的两个套滑柱上前后滑动;
步骤四:零部件在被点焊后,第一液压泵继续带动零部件移动至压夹座中,第一电机带动零部件伸出至压夹座的上下两端的压板之间,两个第四液压泵分别带动两端的压板上下移动,对零部件进行挤压,在对零部件压夹工作后,第一液压泵继续带动零部件至送托板中,零部件被加工完成,工作人员在送托板中对零部件收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和鸿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和鸿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07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