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大型船舶进坞拖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69115.8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042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邝学军;刘卫军;朱太原;刘国勋;赵富强;李飞来;吴霖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船文冲船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C3/00 | 分类号: | B63C3/00;B63B21/56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吴静芝;卢娟 |
地址: | 511462 广东省广州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坞 拖轮 船舶 拖带 船坞 体型 坞口 对准 安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大型船舶进坞拖带方法,通过第一拖轮、第二拖轮、第三拖轮和第四拖轮同时对船舶进行拖带作业,将船舶拖带到坞口的上风侧对准船坞后再进坞,使得整个进坞过程能够稳住体型较大的船舶,进行安全、可靠的进坞作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超大型船舶进坞拖带方法。
背景技术
进坞是将浮于水面的船舶引入船坞内,进行排水坐墩的作业。
现有技术的进坞通常通过拖轮拖带的方式进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出现了一些超大型的船舶,例如超大型集装箱船,现有的拖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超大型船舶的拖带,应用在超大型船舶上变得安全性不足。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进坞拖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超大型船舶进坞拖带方法,通过多只拖轮在船舶不同的位置进行作业,达到了安全、有效地对超大型船舶进行进坞拖带作业的技术效果,解决了现在有技术中的拖带方法安全性不足的技术问题。
一种超大型船舶进坞拖带方法,包括:
使船舶靠泊在码头,设置第一拖轮、第二拖轮、第三拖轮和第四拖轮,其中,所述第一拖轮和第二拖轮通过缆绳捆绑在船舶的外侧,所述第一拖轮靠近船首端,所述第二拖轮靠近船尾端;所述第三拖轮通过缆绳捆绑在船舶的尾部;所述第四拖轮位于船首外侧等待;
所述第一拖轮、第二拖轮、第三拖轮共同将船舶从码头拖到坞口,使船舶处于坞口的上风侧,所述第四拖轮在下风侧顶于船舶中部,通过第一拖轮、第二拖轮、第三拖轮和第四拖轮使船舶保持平衡并且船首朝向船坞;
将船舶拖带到距离坞口20~50米后,解除第一拖轮的缆绳,第一拖轮移动到船首协助推顶船舶调整船位,同时,在坞口设置引船小车,所述引船小车通过缆绳捆绑住船舶的船首,在引船小车和所述各拖轮的配合将船舶往船坞内牵引;
当船舶尾部达到坞口时,先在坞口上风侧设置转盘机并通过缆绳捆绑船舶尾部,然后解除所述第二拖轮的缆绳,最后在坞口下风侧设置转盘机并通过缆绳捆绑船舶尾部;
船舶进坞后解除第三拖轮的缆绳,在船首两侧捆绑定中钢丝,并连接设置在船坞两侧的卷扬机稳住船舶,然后关闭坞门;
通过所述卷扬机和转盘机调整船位使其对正排墩图位置,最后抽水座墩。
作为上述进坞拖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船舶靠泊在码头后,对船舶进行带缆。
作为上述进坞拖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带缆方式为船首和船位同时带缆,先带首倒缆和尾倒缆以稳住大船,再带头缆、尾缆和横缆。
作为上述进坞拖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带缆方式为先进行船首带缆,然后进行船尾带缆。
作为上述进坞拖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当船首顶风或顶流时,船首部出缆顺序为头缆、首倒缆、靠近船首的横缆,船尾部出缆顺序为尾倒缆、尾缆、靠近船尾的横缆。
作为上述进坞拖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当船尾顶风或顶流时,船首部出缆顺序为首倒缆、头缆、靠近船首的横缆,船尾部出缆顺序为尾缆、尾倒缆、靠近船尾的横缆。
作为上述进坞拖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当风力较强时,先出横缆,并及时绞紧上缆桩挽牢。
作为上述进坞拖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把船舶从码头拖到坞口前,先进行解缆,解缆顺序为头缆、靠近船首的横缆、首倒缆、尾倒缆、靠近船尾的横缆、尾缆。
作为上述进坞拖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船舶的进坞速度不大于0.2Kn。
作为上述进坞拖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船坞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引船小车,船坞的两侧的引船小车同时对船舶进行牵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船文冲船坞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船文冲船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691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通道式造船坞
- 下一篇:一种摩托艇专用运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