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化硅单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58082.7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2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宋庆文;张玉明;白瑞杰;汤晓燕;张艺蒙;王悦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10;H01L29/78;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西安嘉思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0 | 代理人: | 张捷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区 栅介质层 上表面 源区 下表面 电流扩散层 多晶硅层 基区结构 衬底层 漂移层 碳化硅 制备 电场聚集 击穿电压 器件元胞 预设区域 内表面 拐角 槽栅 漏极 源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化硅单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该MOSFET器件包括:栅介质层;基区,包括第一基区和第二基区,分别位于栅介质层的两侧;电流扩散层,位于栅介质层和第二基区之间;漂移层,位于基区和电流扩散层的下表面;衬底层,位于漂移层的下表面;漏极,位于衬底层的下表面;多晶硅层,位于栅介质层的内表面;栅极,位于多晶硅层的上表面;第一源区,位于基区的预设区域的上表面;第二源区,位于基区的其余区域的上表面;源极,位于第一源区和第二源区的上表面。本发明的这种MOSFET器件,通过改变单侧P型基区的结构,在不增大器件元胞面积的情况下,降低了槽栅拐角的电场聚集,提高了器件的击穿电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化硅单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具有较大的禁带宽度,较高的临界击穿电场,高热导率和高电子饱和漂移速度等优良物理和化学特性,适合制作高温,高压,大功率,抗辐照的半导体器件。在功率电子领域中,功率MOSFET器件已被广泛应用,它具有栅极驱动简单,开关时间短等特点。
在传统的槽栅结构MOSFET中,栅介质层拐角处电场集中导致栅介质层击穿,使得器件在低于额定击穿电压下发生击穿,严重影响到器件的正向阻断特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化硅单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化硅单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包括:
栅介质层;
基区,包括第一基区和第二基区,分别位于所述栅介质层的两侧;
电流扩散层,位于所述栅介质层和所述第二基区之间;
漂移层,位于所述基区和所述电流扩散层的下表面;
衬底层,位于所述漂移层的下表面;
漏极,位于所述衬底层的下表面;
多晶硅层,位于所述栅介质层的内表面;
栅极,位于所述多晶硅层的上表面。
第一源区,位于所述基区的预设区域的上表面;
第二源区,位于所述基区的其余区域的上表面;
源极,位于所述第一源区和所述第二源区的上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底层为N型掺杂的SiC衬底。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漂移层的厚度为8~10μm。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区为截面为L形的P型基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区和所述第二基区的掺杂元素均为B元素或Al元素。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B元素或者所述Al元素的掺杂浓度均为1×1017~3×1017/cm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源区的掺杂元素为B元素或者Al元素。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源区的掺杂元素为P元素或者N元素。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的材料均为Ni/Ti/Ni/Ag叠层金属材料;所述栅极的材料为Al。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碳化硅单侧深L形基区结构的MOSFE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80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