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闪存存储器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19501.6 | 申请日: | 2019-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89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 发明(设计)人: | 马凤麟;于绍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10B41/35 | 分类号: | H10B41/35;H10B41/41;H10B41/42 |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熊文杰;邓云鹏 |
| 地址: | 214135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闪存 存储器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闪存存储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半导体衬底,半导体衬底上定义有存储区,存储区包括若干存储单元区、若干源接触孔区以及若干浅沟槽区;在半导体衬底上依次沉积第一介质层和第一多晶硅层,刻蚀第一多晶硅层,以去除部分浅沟槽区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并保留覆盖源接触孔区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依次沉积第二介质层和第二多晶硅层,刻蚀第二多晶硅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一多晶硅层,以在存储单元区形成存储单元结构,并去除源接触孔区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二多晶硅层。由于源接触孔区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被保留覆盖,使得该区域内不会形成凹坑,有效解决了因凹坑导致存储单元源区与接触塞之间接触不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闪存存储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半导体器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存储器在半导体器件中占有的市场份额也与日俱增,但是以嵌入式闪存(E-flash)为代表的嵌入式非易失存储器件,因存在制造工艺复杂、造价昂贵以及良率难以提升等问题,限制着自身的发展。
举例来说,在嵌入式闪存产品中,存在控制栅CG(浮栅FG)和选择栅SG两种栅,工艺过程中需要两次多晶硅沉积(Poly-dep)和两次刻蚀,分别为PC-ET(Poly0-ET)和CG-ET(Poly0/ONO/Poly1-ET),但因两次刻蚀过程中刻蚀区域的交叠,导致在某些特殊的有源区(AA)存在过刻蚀,形成凹坑(Pits)。而存储单元源区(Source区)的接触塞(CT)引出恰好在该凹坑区域,凹坑的存在导致存储单元源区与接触塞之间接触不良,从而对产品的良率甚至可靠性造成影响。
然而,提高良率,增加可靠性是增强嵌入式闪存产品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因此提高嵌入式闪存产品的良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嵌入式闪存产品的良率难以提升的问题,提供一种闪存存储器的制备方法。
一种闪存存储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半导体衬底,半导体衬底上定义有存储区,存储区包括若干存储单元区、若干源接触孔区以及若干浅沟槽区;
在半导体衬底上依次沉积第一介质层和第一多晶硅层,刻蚀第一多晶硅层,以去除部分浅沟槽区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并保留覆盖源接触孔区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
依次沉积第二介质层和第二多晶硅层,刻蚀第二多晶硅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一多晶硅层,以在存储单元区形成存储单元结构,并去除源接触孔区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二多晶硅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浅沟槽区包括选择管栅接触孔区,去除部分浅沟槽区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包括:
去除选择管栅接触孔区外浅沟槽区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刻蚀第二多晶硅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一多晶硅层包括:
先只刻蚀第二多晶硅层,以去除选择管栅接触孔区上方的第二多晶硅层;
再同时刻蚀第二多晶硅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一多晶硅层,以在存储单元区形成存储单元结构,并去除源接触孔区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二多晶硅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存储单元结构包括相连的选择管和控制管,选择管的栅和控制管的栅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多晶硅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二多晶硅层,选择管的源、漏以及控制管的源、漏上方的第一多晶硅层、第二介质层和第二多晶硅层均去除,且选择管的漏作为存储单元结构的第一引出端,选择管的源和控制管的漏直接相连,控制管的源作为存储单元结构的第二引出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方法还包括:在源接触孔区对应的有源区内形成源接触孔,且有源区跨出源接触孔的距离取值范围为0.01μm~0.1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95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