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同辐射干扰的红外隐身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13419.2 | 申请日: | 2019-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63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东;张彦军;张斌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32B9/00 | 分类号: | B32B9/00;B32B9/04;B32B3/24;B32B15/04;B32B3/08;B32B15/14;B32B17/02;F41H3/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萃智邦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1 | 代理人: | 竺栋 |
| 地址: | 03005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辐射 干扰 红外 隐身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辐射干扰的红外隐身结构,包括基底薄膜层,所述基底薄膜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的上方设置有绝热层,所述绝热层的上方设置有电控辐射源,所述电控辐射源与外接的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绝热层上设置有多个空气孔洞;该同辐射干扰的红外隐身结构,不易集聚热量,能够将设备散发出的热量转化为电能,所产生的电能不仅可以作为电控辐射源工作所需的电能,使得电控辐射源产生于周围环境同波段的红外光,从而达到红外隐身的效果,而且可以作为其他设备工作所需的电能,该红外隐身结构便于控制实现红外隐身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红外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同辐射干扰的红外隐身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军事侦察手段已经实现了高技术化。在战场目标“发现即可命中”的形势下,红外成像仪的面世,使得曾经有效的可见光和雷达隐身技术面临被破解的威胁。大气条件良好时,机载红外搜索和跟踪系统对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超过80km。因此,在可见光和雷达波段隐身的基础上,兼顾红外是未来全波段隐身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红外探测手段的高精度、智能化和多样化发展对红外隐身技术提出了更高挑战。红外隐身技术作为一种军用反侦察技术,主要通过抑制目标在红外大气窗口波段(3-5μm 和8-14μm)的热辐射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目前,主要通过冷却、屏蔽、遮挡和隐身涂料等手段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来实现对红外探测的隐身,其中,在目标表面涂覆低发射率材料应用最为广泛。但低发射率红外隐身涂料存在热量积累、频带范围有限、使用寿命短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探索和发展高性能红外隐身材料和技术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辐射干扰的红外隐身结构,包括基底薄膜层,所述基底薄膜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的上方设置有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的上方设置有绝热层,所述绝热层的上方设置有电控辐射源,所述电控辐射源与外接的电源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绝热层上设置有多个空气孔洞。
所述基底薄膜层与第一金属层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石墨烯导热层。
所述电控辐射源为红外LED灯。
所述绝热层与电控辐射源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石墨烯导热层。
所述第二石墨烯导热层位于空气孔洞处设置有通孔。
所述基底薄膜层为二氧化硅制成。
所述绝热层为玻璃纤维制成。
所述空气孔洞的为正方形。
所述空气孔洞的大小为300nm*300n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同辐射干扰的红外隐身结构,不易集聚热量,能够将设备散发出的热量转化为电能,所产生的电能不仅可以作为电控辐射源工作所需的电能,使得电控辐射源产生于周围环境同波段的红外光,从而达到红外隐身的效果,而且可以作为其他设备工作所需的电能,该红外隐身结构便于控制实现红外隐身效果。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同辐射干扰的红外隐身结构示意图。
图2是同辐射干扰的红外隐身结构俯视图。
图中:1、基底薄膜层;2、第一石墨烯导热层;3、第一金属层;4、第二金属层;5、绝热层;6、第二石墨烯导热层;7、电控辐射源;8、电源控制模块;9、空气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34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