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411623.0 | 申请日: | 2019-05-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95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 发明(设计)人: | 冯晓楠;骆强;张建东;胡广华;侯攀峰;刘朵;戴文斌;管玉见;倪晨;石宜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濮菏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 |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王倩 |
| 地址: | 21001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结构 箱涵 钢板 连接构造 预留孔 钢制 节段 预制 涵洞 凸起结构 贴合板 孔位 围板 施工技术领域 不均匀沉降 技术效果 软土地基 依次连接 组合结构 包覆的 装配式 贯穿 钢棒 埋置 施工 抵抗 覆盖 | ||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钢‑混组合结构箱涵施工技术领域,保护一种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包括依次连接的各箱涵节段,每箱涵节段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板接口,钢板接口具有用于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端面进行覆盖的贴合板和用于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端部周向进行包覆的围板;贴合板和/或围板上设置有若干凸起结构,通过将凸起结构埋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实现对钢板接口的固定;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有贯穿长度方向的至少4个预留孔,钢板接口上设置有与预留孔对应的孔位,各箱涵节段间通过贯穿预留孔和孔位间的钢棒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旨在抵抗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同时本发明中还请求保护一种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涵洞和通道作为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在工程数量上还是工程造价上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箱涵是涵洞和通道中一种常用的混凝土结构形式。目前我国箱涵的建设普遍采用现浇工艺,但随着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工业化和标准化建造的升级转型,施工工期短、质量品质优、耐久性好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箱涵近几年逐渐被推广应用。
但是,目前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箱涵在软土地基环境中,对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比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箱涵的发展。
有鉴于上述现有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及施工方法,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旨在抵抗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同时本发明中还请求保护一种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包括依次连接的各箱涵节段,每箱涵节段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板接口,所述钢板接口具有用于对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端面进行覆盖的贴合板和用于对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端部周向进行包覆的围板;
所述贴合板和/或围板上设置有若干凸起结构,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的过程中,通过将所述凸起结构埋置在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实现对所述钢板接口的固定;
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有贯穿长度方向的至少4个预留孔,所述钢板接口上设置有与所述预留孔对应的孔位,各箱涵节段间通过贯穿所述预留孔和孔位间的钢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贴合板上围绕所述箱涵节段的箱室设置有环状的止水槽,用于放置膨胀橡胶止水条。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孔的端部向内缩进形成凹槽结构,所述孔位周围与所述凹槽结构等轮廓凹陷,形成嵌设于所述凹槽结构内的垫片槽口,用于放置对所述预留孔进行密封的橡胶垫片。
进一步地,所述贴合板的内环和/或外环边缘处设置有坡口结构,相连两所述箱涵节段间的坡口结构贴合后形成的环状槽体通过橡胶密封材料进行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其内部设置有连接槽,用于安装对所述钢棒进行张拉的千斤顶结构。
如上所述的预制涵洞钢制连接构造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中间的所述箱涵节段吊装至安装位置,并定位;
将第二个所述箱涵节段吊装至中间的所述箱涵节段的一侧,并通过预应力张拉或顶推的方式,使其与中间的所述箱涵节段实现拼接;
将第三个所述箱涵节段吊装至中间的所述箱涵节段的另一侧,同样通过预应力张拉或顶推的方式,使其与中间的所述箱涵节段实现拼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濮菏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未经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濮菏高速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16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