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2-氯-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戊烷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99054.2 | 申请日: | 2019-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7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严雪玉;吴永明;刘继阳;曹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F9/6574 | 分类号: | C07F9/6574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薛琦;郭冉柠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戊烷 氧磷 杂环 制备 含氟溶剂 溶剂 产率 化学反应 后处理 产物纯度 常温常压 放大生产 分液漏斗 回收利用 循环利用 氧化反应 低成本 氧气 引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2‑氯‑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戊烷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溶剂和含氟溶剂中,将2‑氯‑1,3,2‑二氧磷杂环戊烷与氧气进行如下所示的氧化反应即可。本制备方法通过在2‑氯‑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戊烷的反应体系中引入含氟溶剂,使反应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操作简单,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产率,且产物纯度高,后处理时通过简单的分液漏斗即可分离,而且含氟溶剂可以循环利用,重复使用五次后依然可以达到较高的产率,溶剂也可以回收利用,是一个低成本,绿色的化学反应,具有工业化放大生产的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2-氯-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戊烷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化学工业中,除了生产人类需要的化工产品,还产生了大量的对人类健康,以及对大自然、地球造成巨大伤害和不可逆转影响的副产物和废物。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绿色化学的发展,绿色化学是指化学家通过对化学规律的认识,发展新的技术,减少甚至避免一些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有毒有害的溶剂、原料、试剂、催化剂的使用以及有害的副产物和废物的产生。绿色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控制污染的一种方法,伴随着人们对绿色化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产物的分离与提纯也成为了研究重点,从而出现了固载化试剂和水两相体系的有机合成反应。固载化试剂虽具有易分离、易回收等优点,但与均相反应相比,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一般都比较低。而在水两相体系反应中,尽管具有水溶性的催化剂易分离、易回收等优点,但仍有许多不足。
1991年,Vogt在他的博士论文“全氟代聚醚在均相催化剂回收中的应用”中首次应用了氟相化学技术。1993年,3M公司的Zhu在酯交换反应的共沸蒸馏中利用了氟相溶剂FC-77作为反应介质。1994年,Horvath等报道了1-癸烯甲醛化反应的研究结果,这个反应由于利用了氟两相技术而发表在《Science》上,这也是首次提出了“氟相”概念。自从第一次氟两相化学这个概念被提出,就引起了全世界化学界的轰动,因为它不仅具有水两相体系和固载化体系的易纯化,易分离回收的优点,也具有均相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和高活性的优点,使得氟两相化学在有机化学界得到了发展,并且应用到了有机化学的生产过程之中。
近年来,磷酸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生物医学应用的潜在材料和阻燃添加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这样的化合物依赖2-氯-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戊烷(COP)作为中间体。比如磷酰胆碱衍生物和环磷酸酯的合成都依赖于COP。磷酸胆碱的衍生物是一种天然存在于细胞膜磷脂中的极性两性离子,应用于多种药物递送中,而它的代表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MPC)单体,具有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能模拟磷脂的功能(KamonY,Inoue N,Mihara E,et al.Hydrophilic Crosslinked-Polymeric Surface Capable ofEffective Suppression of Protein Adsorption[J].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16,378(15):467.)。同时,制备用于开环聚合得到聚磷酸酯(PPEs)的环状磷酸酯单体也是一种有价值的COP的反应途径(Zhang F,Smolen J A,Zhang S,et al.Degradablepolyphosphoester-based silver-loaded nanoparticles as therapeutics forbacterial lung infections[J].Nanoscale,2015,7(6):2265.)。以上两个例子见路线1。
路线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未经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990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